简介:摘要:目的:就阿奇霉素连续和间歇给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耐药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在基于给药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实施阿奇霉素连续给药,观察组实施阿奇霉素间歇给药,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间歇给药方式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呈良好趋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反观实施连续给药的对照组则相对较差,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明显,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结论:针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而言,在对其实施阿奇霉素治疗时,相较于连续给药方式,间歇给药患儿不易产生耐药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治疗支原体肺炎中开展阿奇霉素的连续和间歇给药方法的疗效及耐药性。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支原体肺炎患者60例,抽取时间区间段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并对患者对象随机分组,就阿奇霉素药物实施连续给药(参照组,n=30)与阿奇霉素实施间歇给药(观察组,n=30)对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耐药性开展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支原体肺炎治疗中使用阿奇霉素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成效,其中间歇性给药的治疗方法效果与连续性给药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更为显著,且患者的耐药性较好,可在临床大力借鉴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不同给药途径盐酸氨溴索给药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处理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哮喘的患儿76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成2组,各有38例,A组给予口服盐酸氨溴索给药治疗,B组给予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78.9%(30/38),B组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4.7%(36/38),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支原体肺炎使用阿奇霉素连续和间歇给药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时段在2021年1月-2022年3月,选取我院66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展开规范分组操作(每组33例);对照组阿奇霉素连续给药,观察组则使用间歇给药方式,针对两组临床疗效、耐药发生率展开评价。结果:经对观察组临床疗效、耐药发生率展开评价,评价结果为96.9%、6.0%,与对照组78.7%、24.2%评估结果比较,前者临床疗效较高、耐药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与阿奇霉素连续给药方案相比,间歇给药方式在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患者耐药性。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模式对护理给药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对实施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模式后的46例护理给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了解事件发生的特点,并制订对策,以减少护理给药错误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信息化给药闭环管理后(2018年1—12月)系统上报的46起护理给药不良事件,对46起事件从差错的类别、原因、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各类事件与信息化给药闭环系统实施前的2017年全年发生的护理给药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给药闭环管理后,各类给药不良事件与2017年比较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身份识别错误17起(17/46,36.96%),给药遗漏8起(8/46,17.39%),剂量和途径错误分别7起(7/46,15.22%)和5起(5/46,10.87%)。发生给药差错的环节主要为给药环节(26起)和摆药环节(14起)。结论给药不良事件最常发生在给药环节,而身份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类型,护理管理者应针对护理给药错误的种类及特点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持续监控并提高给药闭环扫码率,加强护士培训,做好给药及摆药时的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