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河津市1990~201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河津市霜冻灾害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津市初霜冻日期主要集中出现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这段时间,将近是总次数的90%,且初霜冻日呈现出推迟的趋势;终霜冻出现日期主要集中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这段时间,将近是总次数的70%,且终霜日期呈现出提前的趋势;河津市平均无霜期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4.674d/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

  • 标签: 初霜冻 终霜冻 无霜期 河津市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大棚产业的高速发展,大棚花卉生产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大棚栽培的大部分花卉苗木本身抗寒性便比较差,一旦天气转冷,出现霜冻、冻雨、大学时,极易导致大棚花卉苗木生长停滞、发育延迟的状况发生,所以做好大棚花卉生产霜冻的预报与相关防御工作便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将对大棚花卉生产霜冻的预报与防御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际做好相应整理和总结。

  • 标签: 大棚 花卉生产 霜冻预报 防御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各物理量场和6h间隔的NECP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15日至18日云南省丽江市一次雨雪霜冻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南支槽配合700hPa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孟加拉湾水汽为此次强降雪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丽江位于强水汽辐合中心的东北侧,同时处于θse线陡立区,强降雪时段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具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并形成了中尺度垂直环流系统。冷平流和晴空辐射冷却双重降温是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出现严重霜冻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南支槽 冷空气 上升运动 霜冻
  • 简介:基于1955—200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石家庄市霜冻期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从气候平均上来看,石家庄市初霜冻日为11月7日,终霜冻日为3月21日,无霜冻期为230d;石家庄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5%,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1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4%,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5%;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石家庄市霜冻期在90年代后,有初霜冻日推后、终霜冻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的趋势;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85、-4.10、6.95d(/10a)。

  • 标签: 霜冻 最低气温 气候异常
  • 简介:文章基于乌兰察布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62—2015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当年日地面最低温度≤0℃初终日期作为霜冻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市霜冻日期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受地形特点影响,各旗县初、终霜日期气候态差异较大;254a来,全市初霜冻日期呈偏晚态势,终霜冻日期呈偏早的态势,年际变率大;3初、终霜日期的EOF特征向量空间分布以前两个模态为主,方差贡献率为50%~60%;4初、终霜冻日期在20世纪90年代都发生了显著性突变,突变后初霜日期延迟了6d,终霜则提前了7d。

  • 标签: 乌兰察布市 霜冻 时空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针对在霜冻预防过程中出现的自动化、智能化不足等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实现了远程霜冻预防控制系统。系统通过前端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由WiFi路由器实现ESP8266模块和机智云服务器的连接,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终端APP,根据环境参数自动开启喷雾、水温加热、水泵驱动控制电路,实现霜冻预防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通过实验,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对霜冻的预防效果,对于我国农村霜冻灾害防治管理的开展和农村物联网的开发使用有着重大作用。

  • 标签: 物联网 ESP8266 WiFi 手机APP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1961-2020年共60年的资料对惠农区出现霜初日、终日及初终日数、无霜期日数等进行统计,结合本站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惠农区近六十年霜冻气候特征,了解掌握惠农区的农业灾害及其发生规律,为惠农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并对霜冻的防御对策提出合理建议,减少霜冻造成的损失。

  • 标签: 惠农区  霜冻  气候特征
  • 简介:近几年来,晚霜发生较为频繁,2004、2007、2009年的3、4月都出现了晚霜,使湖桑育71—1的桑芽遭受了程度不同的冻害,对蚕桑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湖桑育71—1与过去的湖桑32号相比,发芽时间早,叶形大,叶肉厚,产量高,叶质好,目前,该品种已经成为如皋等县(市)推广应用的当家品种,尤其是如皋的蚕桑生产10个重点镇,推广面积已达90%以上。

  • 标签: 湖桑育71—1 晚霜 冻害 剪伐 试验 调查
  • 简介:本文用西宁1943—1993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2℃、1℃、0℃、-1℃、-2℃不同强度初、终霜冻日变化。近五十年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日数呈明显的波动式变化,初霜冻日和无霜冻期近十多年为50年来最晚和最长;终霜冻日的变差较初霜冻日的变差大,-2℃、-1℃较重终霜冻日变差存在增大的趋势,因此,即便气候变暖也要树立防霜意识。

  • 标签: 最低气温 初终霜冻日 变化
  • 简介:为了了解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的发生规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防灾减灾,从而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本文选取冬小麦晚霜冻有害积寒和频度(危险性)、冬小麦种植面积(暴露性)、灌耕比和单位提灌面积机井数(脆弱性)等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价模型。基于1984~2013年气候数据对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价模型,应用ArcGIS进行栅格计算,得到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商丘东部、周口、漯河、驻马店大部、信阳和南阳局部晚霜冻风险指数高,在0.289~0.483之间,为晚霜冻高风险区;而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以及郑州、安阳、鹤壁、新乡等地区大部晚霜冻风险指数较低,在0.123以下,为晚霜冻低风险区。最后根据历史统计资料计算的晚霜冻指数和本文研究结果对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图的提取值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78,表明本文所得到的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结果和历史统计结果相符。

  • 标签: 层次分析法 危险性 暴露性 脆弱性 风险评估模型 有害积寒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15年4月14—15日泉州山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晚霜冻过程分析,发现此次晚霜冻主要出现在泉州北部和西部山区,且以14日霜冻范围较广、强度较强,15日1000m以下的霜冻较1000m以上的霜冻更为明显;此次过程为冷空气降温叠加晴空辐射降温,先后经历降温-显著升温-降温,极端低温致使部分处于幼芽生长关键期的春茶出现霜冻害。摸清本站与区域站点的气温关系,开展区域内致灾温度的精细化预报,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泉州山区 晚霜冻 春茶冻害 霜冻预报
  • 简介:本文针对2004年5月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发生的寒潮(强降温)、强霜冻天气过程,从天气系统演变、气候背景、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西西伯利亚横槽转竖与高原槽叠加形成强锋区,地面有鞍型场形成,过程前期增暖显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出现了寒潮(强降温)或雪灾天气,并由此引起平流辐射强霜冻。另外,本文介绍了甘肃平凉市寒潮(强降温)、强霜冻预报模型及其在这次过程预报中的作用。

  • 标签: 寒潮 强霜冻 成因分析 预报模型
  • 简介:摘要:阿瓦提县位于阿克苏南部,是新疆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在气候异常变化背景下,尤其在春季棉花播种至出苗期间易出现强降温、低温霜冻造成棉花播种推迟、出苗晚,严重时甚至出现烂种、烂芽、死苗等现象,严重制约棉花生产和农民增收,为了减灾增效针对春季低温、霜冻对阿瓦提县棉花生长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以及在低温、霜冻发生、发展不同阶段根据多年防灾、减灾、救灾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以期为春季棉花生产、减少损失和趋利避害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春季 阿克苏地区南部 低温霜冻 防御
  • 简介:这样就增加了驱动滚筒的摩擦因素μ,胶带输送机工作时是靠胶带与驱动滚筒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胶带运行、带动胶带上的物料实现连续运输的,3.探讨解决在霜冻期胶带打滑的方法解决胶带机打滑

  • 标签: 处理苏家河 打滑方法 砂石系统
  • 简介:2017年12月17日-22日,桂北不同区域沃柑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霜冻前树冠不覆盖,树体受冻轻者冻害2级,重者达冻害5级;沃柑果实冻伤率平均达96.2%,重者达100%。霜前覆盖,果实冻伤率平均为15.7%。不同砧木沃柑果实受冻情况不同,枳壳砧较轻,其他砧木较重。挂果量大、秋梢少的树受冻严重,挂果量适中、秋梢或晚夏梢生长正常的树受冻较轻。

  • 标签: 沃柑 霜冻 调查 灾后恢复
  • 简介:摘要:核桃属于一类喜温性很强的经济树种,我国北方经常倒春寒和晚霜冻害灾害性天气,往往会导致核桃的花芽、嫩梢、花器和幼果受冻,并且对核桃产量造成不良影响。2021年墨玉县霜冻灾害为典型的春霜冻,发生于4月初,此次霜冻灾害性天气对林果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核桃受灾情况较为严重。因此,本课题结合墨玉县霜冻天气特点,重点探究了2021年墨玉县霜冻灾害性天气对核桃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以及挽救措施,为今后更好地效防御霜冻灾害,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安全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墨玉县 霜冻 核桃产业 影响
  • 简介:为了达到防灾减灾减轻对农业灾害损失的目的。利用实际监测1961—2011年初霜日、无霜日数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计算,等级的划分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初霜日、无霜日数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初霜日大有后延及无霜日数增加特点;初霜日51年来后延速率1.2天/10a计后延6天,突变时间在1983年。无霜日数增加速率为3天/10a,计51年增加15天。一旦发出早霜预警,应尽早尽快做好预防早霜各项措施。

  • 标签: 初霜日 无霜日数 时空变化 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