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及3D打印导板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计算机辅助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计算机辅助截骨组)18例及接受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常规截骨组)25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3.2±2.5)岁(范围1~11岁);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研究所(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1型20例、2型9例、3型12例、4型2例;均为单侧脱位,左侧18例、右侧25例。计算机辅助截骨组依据CT片上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和骨性髋臼指数(bony acetabular index,BAI)制订截骨方案,使用Mimics软件模拟操作并制作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髋关节评分。于末次随访X线片上比较两组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central edge,CE)角及头臼指数(acetabulum head index,AHI),在三维CT片上比较手术前后计算机辅助截骨组ATA的变化。结果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随访(2.3±0.2)年(范围2.0~2.5年)、常规截骨组随访(2.8±0.15)年(范围2.5~3.0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手术时间为(127±20.6) min,较常规截骨组的(103±13.2) min长(t=4.657,P<0.001);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7.5) ml、常规截骨组为(151±15.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P=0.239)。术后2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髋关节JOA评分为(86.7±8.5)分,常规截骨组为(84.8±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P=0.533)。末次随访时计算机辅助截骨组CE角为36.8°±5.2°,大于常规截骨组的31.8°±4.4°(t=3.414,P<0.001);AI为23.5°±5.5°,与常规截骨组(25.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AHI为85.8%±6.6%,大于常规截骨组的80.4%±8.3%(t=2.284,P=0.028);患侧ATA为12.3°±1.4°,与健侧(11.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7)。结论基于特定解剖参数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可直观模拟截骨过程,并制造个体化3D打印导板。与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相比,对DDH患儿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可以达到更精准的影像学矫正,进而获得更佳的头臼匹配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骨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骨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骨膜外截骨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骨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三种截骨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t=2.44,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7,P=0.026;t=1.753,P=0.038);术后6个月以后KSS膝关节评分>90分。术后1个月时膝关节ROM为94.7°±10.6°,与术前91.9°±12.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6,P=0.245);术后3个月为105.8°±14.7°,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41)。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KS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膝关节ROM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既能通过较少的软组织松解恢复下肢力线,又能通过等量截骨获得屈伸间隙平衡,术后早期有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易致股骨假体内旋。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截骨(HighTibialOsteotomyHTO)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主要针对的还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旨在通过截骨纠正下肢力学轴线,将胫骨近端的内翻纠正为轻度外翻,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承受的压力,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已有损伤的软骨遭受进一步破坏,推迟或避免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近年来,该技术不断完善,扩大了截骨适应证,如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发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股骨内侧髁软骨损伤、内侧半月板缺失、剥脱性骨软骨炎,以及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等慢性韧带不稳定所引发的相应临床症状,还有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导致的下肢力线异常1。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6月)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均通过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进行治疗,对比应用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较为显著,且并发症较少。结论: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运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能提升其临床疗效,且并发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emberton截骨联合粗隆下短缩旋转截骨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Pemberton截骨联合粗隆下短缩旋转截骨术并术后短期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晚期负重的方法治疗大龄儿童(7~13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8例(35例髋),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年5月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髋关节屈曲小于90°6例髋,占11.8%,再脱位2例髋,占3.9%,按照Catterrell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28例(35例髋)中,股骨头坏死6例髋,占17.14%。结论Pemberton截骨联合粗隆下短缩旋转接骨术并术后短期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晚期负重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效可行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腓骨截骨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KOA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行腓骨截骨术治疗,对照组行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cer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WOMAC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的WOMAC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腓骨截骨术与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KOA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费用低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间62例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患者恢复时间较快,造成的创伤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距下关节保留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年来共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5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6.0岁;按Stephens 分型:I 型6 例,II型34 例,III 型14 例。观察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患肢影像学参数、AOFAS评分以及VAS评分。结果 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跟骨Bohler角、Gissane 角、后足力线、丘部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术后AOFAS评分和VA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 掌握适当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恰当的手术干预,陈旧跟骨骨折采用距下关节重建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类"Lenke 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机制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9年9月行PCO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3.9±11.7)岁(范围14~48岁);分节不良8例,形成障碍5例,混合型3例;平均行PCO手术节段5.3个。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行PCO手术,去除棘突、韧带及上、下关节突,置入矫形棒矫正畸形。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畸形角(deformity angle,DA)、固定节段椎间隙矫正角(disc correction angle,DCA)、上端固定椎上方椎间盘角(disc angle abov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DAAU)、下端固定椎间盘成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disc angle,LDA),上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以及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ic junctional kyphosis,TJK)等矢状面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69±7.65)个月(范围12~36个月)。冠状面DA为26.74°±10.59°,矢状面DA为14.70°±11.6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51.19°±12.91°,术后为23.25°±12.85°,末次随访为24.26°±13.19°,术后侧凸矫正率为57.17%±16.31%。DAAU、LDA、US、LS及LO手术后均获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矢状面参数中LL术前为33.69°±14.01°,术后增加至44.28°±10.07°,末次随访为41.97°±6.69°;TJK术前为29.02°±20.74°,术后改善至16.20°±12.62°,末次随访为16.07°±13.33°;TK术前为13.41°±12.37°,术后改善至23.52°±8.10°,末次随访为24.21°±7.39°;其余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自我形象和心理状况维度评分较术前有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57,P<0.001;t=14.726,P<0.001),余各维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脊柱后柱截骨术治疗类"Lenke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单髁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Tegner膝关节运动、Lysholm膝关节以及FTA的评分。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组内数据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相比,均无差异(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具体选择哪一种术式,关键还是要看患者的自身情况,比如患者的年龄、体重、畸形程度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复杂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5例,对全部患者实施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的CE角、颈干角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都优于治疗前(p<0.05);Shenton线全部均呈连续性,并且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1.43%。结论对于复杂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取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的疗效显著,能有效的矫正患者的髋关节畸形等现象,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现象,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目的:研究第1跖骨双截骨+Akin截骨治疗成人重度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足踝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35例41足采用第1跖骨双截骨+Akin截骨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拍摄负重位足部正侧位x线片,并进行AOF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正位x线片上HVA、1-2IMA和DMAA,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末次随访HVA〉15°认为拇外翻畸形复发。结果:35例患者41足共随访34例40足(1例单足拇外翻手术患者失访),平均随访19.2月(9—38月)。HVA、1-2IMA和DMAA从术前43.2°(38°~54°)、18.6°(13°~26°)和14.9°(12°~27°)到术后6.9°(1°~13°)、8.6°(4°-14°)和7.2°(5.9°-9.0°);AOFAS评分从术前47.5分(39~61分)分到术后82.1分(75—92分)。无拇外翻畸形复发。平均截骨愈合时间7.6w(6~11w),无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1例患者出现伤口裂开及表浅感染,给予换药、口服抗生素后愈合。结论:第1跖骨双截骨+Akin截骨可以很好的矫正拇外翻畸形的HVA、1—2IMA和DMAA,临床愈合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