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在三维雾模式内增加气溶胶粒子的长波辐射效应,旨在运用模拟的方法研究夜间城市气溶胶粒子对雾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运用重庆市的地形及有关资料,模拟了重庆市冬季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与不考虑气溶胶粒子情况下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的存在,由于其温度效应,使地面雾形成时间推迟,低层雾含水量普遍减小;适量的气溶胶粒子有助于重庆雾向高处发展;当气溶胶粒子成倍增加后,对雾的形成和发展均有阻碍作用.

  • 标签: 气溶胶粒子 辐射 模式 城市
  • 简介:分析了社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讲述浙江省目前网络气象服务的状况,以及网络气象服务的前景,特别是如何利用现有的通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式的气象服务,一方面可以利用服务手段来收取部分运营成本费;另一方面可以为部分用户提供特色的、收费的个性化气象服务。

  • 标签: 网络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 气象商城 市场分析
  • 简介:2015年7月20—24日,第9届城市气候国际会议(ICUC9)暨第12届城市环境专题报告会在法国图卢兹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城市气候领域的国际盛会。

  • 标签: 国际会议 城市气候 城市环境 报告会 专题 专家学者
  • 简介:乐清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乐清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紧缺,全面发展乐清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只能走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乐清地处浙南沿海,气候资源丰富,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解决能源紧缺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标签: 生态城市 气候资源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WRF模式,从热岛效应及其引发的辐合、辐散和降水变化等方面,对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热岛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近年杭州湾地区的地面遥感图像确定城市下垫面的范围,再结合相应的GIS数据,确定若干年后可能的城市范围;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得到月平均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后,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气温高值区。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要比昼间明显。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不同方向的风矢量聚集,杭州市附近风向和风速改变较大。风场在城市扩张区域有较大的差值。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量变化影响不大,但降水量有增大的趋势。

  • 标签: 热岛效应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城市群
  •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 标签: 城市化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安徽省
  • 简介: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在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的,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hPa有〉30m·S-1的西南急流,700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的垂直螺旋度对,θse低能舌伸至200hPa,700hPa至400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hPa。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于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在冷空气明显的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的位置。

  • 标签: 暴雪 螺旋度 水汽通量
  • 简介:利用全国垃圾填埋场的点源数据,基于实际调研和实验室分析建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填埋时间的排放因子矩阵,采用IPCC推荐的一级降解动力学(FOD)方法自下而上地核算了中国2107个垃圾填埋场在2007年的甲烷(CH4)排放量.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填埋场,分别就城市垃圾组分、可降解有机碳、CH4修正因子、CH4氧化系数、填埋场CH4收集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7年填埋场CH4排放量为118.61万t,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2005年填埋场排放量(220万t)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填埋场统计数据的差异,例如填埋场个数及垃圾填埋量.中国绝大部分填埋场CH4年排放量在700t以下,超过1000t的有279个,超过1万t的仅10个.江苏省的CH4排放量最高,达到9.87万t;西藏的排放量最小,仅为0.21万t.东部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整体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排放水平较低.

  • 标签: 垃圾填埋 CH4排放 点排放源
  • 简介:提出采用城区站与郊区站相对湿度的差值作为干湿岛强度指标,利用趋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64—2007年承德市空气湿度变化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近44a承德市空气湿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尤以近10a最为明显,且由1988年以前的千岛特征逐渐转成了近10a的湿岛特征,以夏、秋季的湿岛效应最为明显;湿度场的明显变化主要来源于城市化影响。

  • 标签: 承德 干岛效应 湿岛效应 城市化影响
  • 简介:对兰州市太阳辐射和空气污染的年季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太阳直接辐射、总辐射及大气透明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和晴天大气混浊因子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夏季较其他季节轻,春季污染高于秋季。总悬浮微粒的年、季变化与太阳辐射和混浊因子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 标签: 太阳辐射 空气污染 变化规律
  • 简介:根据安徽省8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研究了其气温序列特点,并选取了其中46个台站,划分为城市站、乡村站、国家基本/基准站等类别,对1966~2005年期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季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时段各类型台站3项气温的增温率、热岛增温率、热岛增温贡献率均表现为城市站最大,国家基本/基准站次之,乡村站最小。城市热岛对各类型台站年平均气温的贡献率在21.1%~37.8%之间浮动,国家基本/基准台站受其影响较大。城市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的热岛增温率为秋季最大,春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城市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的热岛增温贡献率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和春季略小。因此,安徽省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气温序列影响较为复杂并不容忽视。

  • 标签: 热岛强度 气温序列 热岛增温率 贡献率
  • 简介:研究城市主导功能影响下区域碳平衡时空分异,有助于理解城市功能格局与碳循环过程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厦门市6个区为例,采用各区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卫星影像处理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简化的区域碳收支计算模型,核算各行政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厦门市整体上呈现碳收支失衡逐渐加剧的趋势,2003年CO_2排放量是吸收量的1.91倍,2013年增长至7.44倍;各区碳代谢以及碳平衡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制订的主导功能分类,阐明主导功能影响下时空分异的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驱动因素对城市碳平衡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与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不同的碳平衡状况,制订适应各自主导功能的减排以及碳补偿政策。研究有助于直接服务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从城市生态服务角度指导建设规划,合理城市功能分区。

  • 标签: 碳收支 碳平衡 城市功能 时空分异 厦门
  • 简介: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为北京站1951年以来连续5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大陆暖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加之气流越山引起的焚风效应,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高值区,从城区中心向郊区平均IUHI逐渐减小,最低气温IUHI较大,四环线以内5日平均IUHI达到2.93°C,四、五环线之间1.87°C,五、六环线之间1.43°C;最高气温IUHI较小,但四环线以内,四、五环线之间和五、六环线之间5日平均IUHI仍分别达到1.45°C、0.96°C和0.72°C。在7月3~6日夜间,四环内IUHI极值均在3.00°C以上,特别是7月6日凌晨达到5.50°C;白天IUHI相对较小,其中2日早晨甚至还出现了负值。城区各地带IUHI日变化规律几乎同步,具有两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个快速变化阶段。稳定的强IUHI阶段从21:00(北京时间,下同)持续到次日05:00,稳定的弱IUHI阶段从08:00至18:00;05:00至08:00是IUHI快速℃衰减阶段,而18:00至21:00是IUHI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夏季单次极端高温过程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温影响。

  • 标签: 极端高温 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化影响 自动气象站 北京城区
  • 简介: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始终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长期以来,通辽市气象部门一直把为农牧业生产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重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气象服务工作就不能只局限于农牧业方面,而应不断适应通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为通辽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做出贡献.

  • 标签: 天气雷达 人工增雨 生态建设 雷电灾害 环境保护 气象服务
  • 简介:采用空气污染指数法对西安市2004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西安市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影响该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污染时间为1、2、3、11月,采暖期污染源的排放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影响西安市空气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

  • 标签: 空气污染指数 大气环境 质量评价
  •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及承担碳减排任务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背景下,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理念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和推崇。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碳排放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脱钩"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理论的理论内涵;评述了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重点分析了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排放强度和碳能源排放系数等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指标,以及DPSIR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综合模型等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气候变化 低碳城市 测度指标 测度模型 综述.
  • 简介:利用2012年吉林省气象局两栋办公楼之间的风场观测资料,与2012年长春气象站风场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两栋楼办公楼之间通道处存在狭管效应,对风具有汇集作用。利用CFD技术(Fluent软件)对两栋办公楼周围风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uent模拟的风场与实测风场基本吻合。由模拟风场计算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可知,办公楼中间风口顶部40m高度为建筑物周围风速最大的区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39.0W·m-2,具备一定风能资源的可开发性,同时证明了利用实测风场结合CFD模拟风场计算已建成建筑物周围的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建筑一体化 CFD 风能资源 开发
  • 简介: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城市群叠加,使其成为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区。中国沿海地区五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其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受海陆复合型灾害的影响,而且承灾体庞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容易遭受重大灾害损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沿海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紧迫性,尽快提出应对策略,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纳入沿海城市区域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 标签: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城市群 沿海地区
  • 简介:利用世界银行1970—2007年的112个国家(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和城市化率数据,基于SPSS与Eviews软件,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碳排放量的关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上升,人均碳排放量逐步增加;40%的城市化率是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转折点;在相近城市化水平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化石能源主产区的人均碳排放高于其他地区。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人均碳排放与城市化之间基本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地区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 标签: 碳排放 城市化 格兰杰因果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