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庄子》中有一则“抱瓮入井”的寓言。说得是子贡去楚国路过汉阴,正遇一老翁浇菜,见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告诉他“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畔,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平?”这一老翁是老庄学派的虔诚信徒,他表示宁愿永远抱瓮入井而决不试用这种机械。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精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原道》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原道》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简介:
简介:目前,安乐死立法已成为一个不得以任何借口回避的国际性生命伦理问题。为了应对滑坡论证对安乐死立法的质疑,磐路论证主张把苦难、自律、伦理委员会和临终护理等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构筑成一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安乐死立法的磐石之路。
简介:《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人格的意义。
“抱瓮入井”及其他
《原道》篇中的章太炎之道家思想解析
著名伦理学家周原冰教授简介
磐路论证:安乐死立法的可能出路
《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与中国形而上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