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简介:【目的】调查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现状,探讨安全感对服刑人员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在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劳教人员社会适应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随机选取河南省某监狱7个监区服刑期均在10年以上的服刑人员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04份,有效问卷366份,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安全感对人际信任显著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65,p〈0.01),对社会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41,p〈0.01),人际信任在安全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提高服刑人员安全感能够显著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并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简介: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theory)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激活行动、扩展认知、建设资源和缓解压力的功能。但是积极情绪是否是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变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该研究让37名女大学生先完成中国情感量表和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然后进行压力情境实验,通过生理多导仪记录实验前后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以压力下的生理恢复时间作为压力适应的指标。最后通过中介检验程序分析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压力下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生理恢复指标显著相关(r=-0.75,P〈0.001);(2)当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积极情绪对压力适应的预测显著,心理弹性对生理恢复指标的预测下降,但是依然显著(r=-0.62,P〈0.001)。结论: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简介: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简介: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的评价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的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简介: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并探讨父母支持、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采用《青少年父母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情绪智力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26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所获得的父母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在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方面显著高于男生,在肯定价值和工具性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支持的4个维度都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高二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2)父母支持、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的简单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支持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情绪智力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父母支持与情绪智力显著正相关。(3)父母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整体相关显著,父母支持组变量可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5.85%,社会适应组变量可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28.5%,冗余指数分别为1.23、5.99。(4)情绪智力在中学生父母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简介:本文在文化混搭与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下设计调查问卷,以期揭示汉语二语(CSL)学习者在华适应压力的群体特征、心理成因与缓解途径。研究1报告了一起心理危机个案并通过访谈分析其文化休克的表现;研究2随机调查了52名在广州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结果显示,CSL学习者的文化适应遵循U形变化规律,思乡情感和与中国文化的焦虑型依恋关系是适应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3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抽样了110名在北京和广州学习的留学生并分析其文化适应的影响和缓解途径,结果表明思乡情感造成了CSL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焦虑,进而形成文化适应压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者的文化探索行为、文化承诺、学习满意度带来影响,然而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与中国文化的交际经验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