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简介:
简介:文章认为,西路军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40多年;第二阶段从三中全会到1983年9月;第三阶段从1985年至今。文章就这3个阶段国内西路军研究的主要观点、重要论著以及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等作了综述
简介:文体对语境的适应性、对语言物质结构的依附性、文体规则系统的开放性以及文体的个性差异都凸显了其后天历时的社会行为属性,而非类似乔姆斯基语法的先天能力。文体的社会属性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1.文体意识的行为属性和文体意识培养的可行与必要;2.文体与语用的共性及语用研究成果对文体研究的借鉴意义;3.文体分析的多视角、多层次阐释框架研究的重要性;4.文体因素影响带来的个别语法研究。
简介:从地缘文化出发,研析不同族群、宗教、语言、风俗、制度等文明差异,是社会人类学的一个崭新视角。青海作为一种地缘文化的范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表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主体社会的同质性只能来自对不同族群文化异质性的广泛包容,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理论将最终突破地域、种族、制度的差异,形成全民族认同的社会共同体价值。
简介:浅析中国桃文化金宝忱桃树原产于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树木,被赞颂为“神木”,花、果、木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试就我国桃文化的起源、发展,来看桃文化在宗教信仰、民俗事项、审美情趣等方面所占有的...
简介: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人们对于语言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春秋战同时期的“名”、“实”之争,汉朝初期的“训诂学”,清朝盛行的“小学”,都跟语言研究有关。荀子(约公元前335——225年)对语言的社会本质提出了正确的看法。他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认为“名”和“实”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并
简介:顾太清是清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满族女作家。虽然受到历史时代的制约,其诗词小说等创作题材较为狭窄,但已突破了以往闺阁之作的主题,具有一定的自然审美意识和社会审美意识的独立性。此外,满族的民族出身,使其创作中少有汉族女诗人常有的“才高命薄”的常规心理范式,而更多直爽洒脱的民族审美特征。因此,她敢于挣脱“焚稿”之文学怪圈,表现对女性才学的认同,开创女性书写小说先河的勇气,在创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审美自由。
简介:<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保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作为一门马列主义理论课,必须为这个政治任务服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作为基本要求。具体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论中国历史上对甘青民族地区的特殊政治制度——从“因其故俗”到“因俗而治”
论《召庙今古奇观》的学术及生态意识
当代蒙古族诗歌创作与美学意识
《蒙古秘史》与蒙古人的苍天崇拜意识
科尔沁萨满神歌的生命意识
中国西部
藏族历史上的八贤人考
西路军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基于能力/行为视角对文体与文体意识的思考
地缘文化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
探《家谱》记录到蒙古历史文学的印记——策·毕力格赛罕的《历史文学》书为例
浅析中国桃文化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论蒙古史上的历史人物札木合
《丑年之乱》的历史教训及启示
满族文化与女性意识——论清代才女顾太清
青海蒙古民间文学的宗教意识之地域特征
蒙古民间山水颂词与蒙古人的自然崇拜意识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科尔沁民歌《天上之风》与蒙古人的幸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