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马君武(1881—1940),广西桂林人。他是我国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学者、科学家、著名教育家和爱国诗人。他先后留学日本、德国,是我国留学生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历任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军政府交通部长、秘书长,广西省省长。“九一八”事变后,他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投降卖国活动,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热忱的诗篇。他把西方有关民主和科学的著作大量翻译到中国来,对于启迪民众,唤醒民族,
简介:
简介:<正>婚姻,是男女结合,是人生大事,是社会现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婚姻制度。我们从赫哲英雄史诗中看到,有一种比武择配的婚姻方式,是很值得注意的。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有着这样的记载:《杜步秀》故事中的主人公杜步秀莫日根,住在松阿里南岸一座荒城的城东。双亲在仇敌入侵时被掳去了。妹妹杜如虎尼德斗,五、六岁时被天台山仙人紫热格尼妈妈——自己的高祖母接到山中练习武艺去了。
简介:汉传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至隋唐时期,它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反复。本文就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与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的关系及动态变化,以及“三武废佛”与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力图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
简介:<正>艺术风格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布封有一段名言:“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得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
简介:以田野调查经历作为叙述对象,从方法论的视角,分析和反思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实践过程。认为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志方法遭遇"角色困境"和表述危机,主要体现在对自我角色的反思和民族志文本的书写体例上,主张采取"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方法,把田野和民族志文本中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并置",以打破传统民族志的刻板印象。
简介:范围副词"都"起源于东汉,发展和完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都"反映出它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两方面的重要发展和创新,为其后取代"皆"准备好了条件.
简介:历史民族志是人类学与历史学互动交融的产物。它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注重事件或现象的历史、过程与结构,提倡跨文化的比较视野,关注事件或现象的生成动力及发展过程;以历史民族志为指导,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应将其置于中国历史的广阔背景下,从各民族的主位观念中建构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应关注文化现象的历史性,在具体历史过程中探究其结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比较中,才能准确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才能厘清文化发展、演变的逻辑,才能深入阐释文化的种种象征意义。
简介:从至元二十三年(1288)起,到大德四年(1300)成书,在大德七年(1303)又进行了增补,计1300卷,是元政府绘制的一部符合元帝国实际疆域的、全国性的地理志和天下总图.扎马拉丁与的修订有着密切关系,他将西方技术引入中国,使中国的地图技术初步具备了由计里画方的传统方法向经纬度方法过渡的可能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考察中西文化交流和对后代全国地理总志的编订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简介:清末贵州天柱冷水寨侗族文人龙绪昌撰写的《兵燹志略》,详细记载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天柱及其周边县域以姜映芳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军之间长达17年之久的斗争过程。笔者在修撰《冷水寨志》过程中,发现了这部珍贵文献手稿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现将整理标点和注释的手稿内容正式发表于此,以飨读者,旨在为从事该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史料。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状况的归纳分析,阐明了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志的概念、学科体系及演变历史,并对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及其最新发展态势作出了评价。
简介:能叙事才好成事,是表述主体才可能是社会主体。相对比较紧迫的是,海外民族志是疗治中国社会科学严重落后于时代的病症的一剂良药。当其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领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上也会更上一层楼。
简介: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的13名美丽少女,以一曲《唱天谣》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唱响。龙州天琴由此一炮打响,其独享的天琴弹唱、妇女穿长炮黑衣、每年正月十一过“侬峒”节等文化特质从而备受学术界关注。
简介:介绍早期澳大利亚民族志工作者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及其在原住民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探讨当代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对原住民的研究,希望为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和如何建构人类学中国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简介:散杂居民族是我国学术界对散居民族和杂居民族的总称。作为相对聚居民族而言的一种特殊分布样态,散杂居民族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激增,流动地域也逐步扩大,散杂居化趋势越发明显。
马君武诗选注
《黑龙江省志·民族志》资料长编(上)即将出版
此武择配见英雄——赫哲“伊玛堪”中的古婚俗
“三武废佛”与汉传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万紫千红才是春——“艺术风格”简论
海外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与文本表述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副词“都”研究
历史民族志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启示
蒙古语《vlagan(红)》一词结构复合名词语义研究
元人扎马拉丁与《大一统志》的修订
清末贵州天柱文人龙绪昌所著《兵燹志略》点注
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志分析模式的变迁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
韦茂繁、秦红增等著的《苗族文化的变迁图像——广西融水雨卜村调查研究》出版
秦红增、毛淑章、宋秀波等著的《“侬峒”天琴:金龙布傣壮族群的信仰与生活》出版
从民族志资料提供者到理论前沿耕耘者——以2008年澳大利亚人类学界对原住民的研究成果为例
散杂居民族志: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新进展——王希辉新著《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