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三维双激发平衡式自由稳态进动(contrast-enhanced 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 with phase cycling,CE 3D-FIESTA-C)序列评价垂体大腺瘤与颅神经(cranial nerves,CNs)海绵段关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40例垂体大腺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E 3D-FIESTA-C和增强三维容积(contrast-enhanced brain volume,CE BRAVO)序列扫描,统计每例患者双侧海绵内CNs的显示率。结果在CE 3D-FIESTA-C序列上,第Ⅲ~Ⅵ对颅神经(CN Ⅲ、Ⅳ、Ⅴ1、Ⅴ2、Ⅵ)海绵段的显示率分别为75.0%、25.0%、71.3%、71.3%、41.3%,显示率均高于CE BRAVO序列(P<0.01)。在CE 3D-FIESTA-C序列冠状位上,以颅神经因肿瘤影响中断或未显示判定同侧海绵受侵,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95.8%。结论CE 3D-FIESTA-C序列能较好地显示垂体大腺瘤患者CN Ⅲ~Ⅵ海绵段,通过观察CN Ⅲ~Ⅵ海绵段是否因肿瘤影响中断或未显示,可辅助诊断同侧海绵是否受侵。

  • 标签: 双激发平衡式自由稳态进动序列 颅神经 海绵窦 海绵窦受侵 垂体大腺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1例合并骨缺损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66岁[(38.6 ± 7.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8.0 cm × 6.0 cm~16.0 cm × 12.0 cm、胫骨缺损长度为3.5~11.0 cm[(5.5 ± 1.8)cm]。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使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修复固定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切取转移大小约为12.0 cm × 8.0 cm~22.0 cm × 13.0 cm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术后1周内观察转移肌瓣成活情况;创面稳定1周,Ⅱ期行肌瓣表面植皮,观察肌瓣植皮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Ⅲ期采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重建,观察骨断端愈合时间;比较骨缺损修复前与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白细胞介素-6)、患肢下肢功能评分(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使用下肢Johner-Wruhs 评分系统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6个月[(18.4 ± 5.1)个月]。急诊Ⅰ期21例患者转移肌瓣均成活。Ⅱ期所有肌瓣表面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时间1~4周[(3.1 ± 0.5)周]。Ⅲ期术后骨断端愈合时间6~10个月[(8.2 ± 0.7)个月]。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较骨缺损修复前显著降低(P < 0.01)。患肢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52.2 ± 8.9)分、(75.2 ± 13.1)分]较骨缺损修复前[(36.0 ± 5.6)分、(53.7 ± 14.6)分]显著提高(P <0.01)。末次随访时软组织缺损区创面修复满意,骨缺损断端均愈合,其中3例发生骨延迟愈合,均无感染、骨髓炎、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末次随访时下肢Johner-Wruhs 评分: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转移肌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可有效修复损伤肢体、减少感染并恢复下肢部分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或自发性骨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62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或自发性骨坏死患者资料。男27例,女35例;年龄为58~85岁,平均69.8岁。内侧间室骨关节炎58例,自发性骨坏死4例。病程为2~10年,平均5.1年。所有患者均采用SLED固定平台单髁假体行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记录患者术后2 d患肢髋-膝-踝角、末次随访时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62例患者术后获9~21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术后1例患者发生胫骨平台骨折,经治疗后获骨性愈合;1例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行清创术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出现髌前疼痛,经保守治疗后好转。62例患者术后2 d患者髋-膝-踝角为177.79°±1.32°,较术前(172.27°±1.61°)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为(19.8±2.7)分,较术前[(50.2±3.1)分]显著降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为(89.7±2.6)分,较术前[(49.6±5.2)分]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关节内感染及假体松动并发症。结论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或自发性骨坏死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 标签: 骨关节炎 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骨坏死
  • 简介:摘要脑静脉狭窄(venous sinus stenosis,VSS)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针对静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上还存在分歧,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资料相对有限。本共识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概述了静脉狭窄的相关临床基础并为其诊断、管理和介入治疗提供建议。其目标读者为负责静脉狭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医师以及其他相关接诊医师,旨在指导和规范该类疾病的临床实践。

  • 标签: 诊断 放射学, 介入性 静脉窦狭窄
  • 简介: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例儿童上颌表皮样囊肿。患儿男性,10岁,以“左脸颊肿胀3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左侧上颌肿物。行鼻内镜下左侧前组筛开放术+上颌开放术,病理诊断为左侧上颌表皮样囊肿。术后密切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开口再进入额,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入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骶尾部藏毛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藏毛切除+袋形缝合术,15例行藏毛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结果18例行藏毛切除+袋形缝合术经一次手术治愈。15例行藏毛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均痊愈,其中5例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或坏死延迟愈合,均经常规换药引流后愈合。藏毛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愈合时间较藏毛切除+袋形缝合术短[(19±7) d比(37±12) d,t=6.556, P<0.01]。袋形缝合术组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5.6%,Limberg皮瓣转移术组术后无1例复发,2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毛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藏毛切除+袋形缝合术均可有效治疗藏毛,对于复杂性和复发病例尽可能选择皮瓣转移技术。

  • 标签: 藏毛窦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但在以往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存在头颈螺钉切出、髋内翻、退钉、股骨颈短缩、内固定断裂等问题,并缺乏合理的解释。“外侧壁”学说曾获得多数学者的认可并用于指导内固定研发和临床应用,但并未完全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认识股骨近端外侧壁的力学作用,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首先讨论外侧壁测量和加强固定的方法,同时根据杠杆-支点平衡理论,合理解释骨折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提出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系统(PFB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后并发症 杠杆平衡重建理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上颌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盘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清创后皮肤缺损面积1.6 cm×2.8 cm~2.6 cm×4.5 cm,入院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情况,3~5 d后行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供区取皮植皮术。术后随访观察拇指的外观、皮瓣挛缩情况、两点分辨觉及活动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术后出现静脉栓塞,有1例术后第一天出现动脉危象,2例术前发现血管变异。随访8~16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外观满意,耐磨性良好,供区植皮创面均Ⅰ期愈合,拇指末节指间关节活动尚可,皮瓣两点分辨觉5.5~8.6 mm,平均6.6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适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拇指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指损伤 治疗结果 足底内侧皮瓣 血管变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57.5±16.2)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4例,31-A2.3型13例;采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B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59.3±15.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7例,31-A2.3型16例;采用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A组与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外侧壁再移位的发生率[7.4%(2/27)]显著低于B组患者[24.2%(8/33)],术后负重时间[(5.4±1.0)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8.3±3.9)周]显著短于B组患者[(7.4±1.3)、(21.7±5.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3±7.1)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5±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切割、内固定物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髋内翻畸形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与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避免髓外固定及单纯髓内固定带来的外侧壁移位、内固定失效等,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 简介:摘要藏毛是临床常见骶尾部炎性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也存在着诸多争议,目前仍未找到治疗该病的"金标准"。好的藏毛治疗方法应该具有复发率低和切除范围小的特点。此外,理想的治疗方式应该还要具备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瘢痕小等特点。

  • 标签: 藏毛窦 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藏毛是临床常见骶尾部炎性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也存在着诸多争议,目前仍未找到治疗该病的"金标准"。好的藏毛治疗方法应该具有复发率低和切除范围小的特点。此外,理想的治疗方式应该还要具备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瘢痕小等特点。

  • 标签: 藏毛窦 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6岁患儿主诉“腹部膨隆2个月”,表现为大量腹腔积液、间断右上腹痛。腹腔积液化验示漏出液、门脉高压性。CT示肝密度不均,肝静脉未显影,下腔静脉肝内段狭窄。病理示肝淤血、扩张,内见纤维素样物质。依据临床、CT表现及相关检查除外感染、代谢、免疫、肿瘤性疾病,结合患儿“一点红”服用史,诊断吡咯烷生物碱所致的肝阻塞综合征。予对症及那屈肝素钙、去纤苷、华法林抗凝治疗,腹腔积液渐减少,肝静脉显影。治疗3个月腹腔积液消失,下腔静脉恢复正常。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蝶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水平。方法收集并回顾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病理确诊的5例蝶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结果5例患者中,1例以头痛首诊于神经内科,2例以眶周胀痛首诊于眼科,2例以嗅觉下降、鼻塞、涕中带血、咽异物感等鼻部症状首诊于耳鼻喉科。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头颈部手术外伤史,均行鼻窦CT和增强MRI检查,怀疑恶性者行ECT检查,明确无远处转移病灶和手术禁忌,全身麻醉下鼻内窥镜下行蝶开放术,其中3例辅助影像导航系统。术后病理回报1例脊索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浆细胞瘤,1例低分化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局灶恶变。脊索瘤、腺样囊性癌、低分化癌及内翻性乳头状瘤局灶恶变术后转入肿瘤科行放化疗,浆细胞瘤单纯手术,因个人原因未进一步治疗,术后随访16~50个月,随访截止于2018年10月1日,低分化癌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肝转移死亡,其余4例均生活良好,继续随访中。结论蝶原发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就诊时很多已属晚期。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制定有重要作用,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蝶窦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肝阻塞综合征(HSOS)是肝血、肝小叶中央静脉和/或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肝损伤和急性窦性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种肝脏血管性疾病。大多数HSOS为轻型经过,但严重患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病死率高达70%~80%。因而尽早识别HSOS,并给予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现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HSOS的标准,包括改良Seattle标准、Baltimore标准和"南京标准",并对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窦阻塞综合征 改良Seattle标准 Baltimore标准 "南京标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游离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19例,不带神经的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5.0 cm~9.0 cm×10.0 cm,皮瓣动脉蒂部与桡动脉终末支吻合13例,与尺动脉吻合10例。皮瓣供区均植皮修复。门诊随访4~12个月,观察皮瓣质地、感觉、供区愈合情况。结果23例皮瓣顺利成活20例;2例术后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可,外形美观,供区愈合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皮瓣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感觉恢复S3+ 7例,S3 12例,4例未带神经的感觉恢复较差。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供区隐蔽,穿支较恒定,尤其是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时,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 手掌 皮神经 软组织缺损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