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探讨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399对携带HBV的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基本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且主/被动免疫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者判定为HBV宫内传播。按克隆测序要求,母亲HBV DNA载量须≥106 IU/ml,在54例发生HBV宫内传播者中,以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对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以随机种子方法选择同等数量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母亲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对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进行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44例样本中39例(88.63%,39/44)为C基因型,其余2例为B基因型,3例为B与C混合型。将42例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的406条克隆株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其中宫内传播组204条,对照组202条。HBV宫内传播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介于8.67~40.73之间,P<0.05);HBV宫内传播组PreC和X区碱基缺失突变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7.82和34.78,P<0.001)。X区nt1644~1645和nt1649~1650分别存在31 bp和27 bp的插入突变,且均发生于对照组。结论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与HBV宫内传播有关;PreC区的缺失突变、X区的插入和缺失突变可能降低了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脑转移瘤是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由于锥形线束CT(CBCT)等图像引导技术无法较好地实时显示颅内肿瘤体积、形状及瘤周水肿变化,影响了自适应放疗的精准性,限制了大剂量低分次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磁共振(M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且无额外辐射损伤,较CBCT具有明显优势。MR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可以实时影像跟踪治疗过程中颅内肿瘤解剖形变及位置变动,并据此进行在线剂量重建,从而保证肿瘤组织得到足量照射、减少周围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到动态的精准放疗。本文就MR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改善抑郁障碍的效果,并探索对患者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MSs)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纳入抑郁障碍患者60例,开展为期8周的MBCT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后和干预第8周后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五因素正念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Young图式问卷-短版(Young sche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YSQ-SF)评估。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个时间点量表评分,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程度与正念水平、图式变化的关系。结果HAMD-17、HAMA、FFMQ总分在基线[(15.4±5.0)分、(21.0±9.6)分、(115.8±11.7)分]、干预4周末[(11.4±6.7)分、(15.9±10.1)分、(121.9±14.2)分]和干预8周末[(11.0±6.2)分、(15.4±8.7)分、(122.6±15.5)分]三个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2,20.95,14.02,均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治疗4周末和8周末抑郁障碍患者HAMD-17、HAMA总分均较基线下降(均P<0.05),FFMQ总分较基线增加(P<0.05);治疗8周与4周比较,患者HAMD-17、HAMA、FFMQ总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YSQ-SF中的情感剥夺、遗弃/不稳定、失败、脆弱/对伤害或疾病的易感性、纠结/未发展的自我、苛刻的标准/苛求、权利感/优越感分量表分在三个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0~17.11,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FMQ总分差值与HAMA总分差值呈线性关系(β=-0.363)、情感剥夺量表分差值与HAMD-17总分差值呈线性关系(β=0.292),依赖/无能力和屈从量表分差值与HAMA总分差值呈线性关系(β=0.334、0.278)。结论MBCT可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部分EMSs的改善可能是MBCT改善抑郁障碍的机制。
简介:摘要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当下世界上最被广泛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其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特点,让众多研究者质疑它是否能有效地应用于其他文化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在国际视野下进一步调整CBT,以更好地服务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文章围绕国内外认知行为治疗文化适应性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首先讨论了文化适应的必要性问题,并介绍了国外这一领域几位主要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以此来说明如何开展文化适应工作。随后就当前文化适应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着重介绍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适应研究进展。既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支持开展文化适应工作,且已有初步证据表明文化适应后的CBT具有同等乃至更好的效力,不同的研究者据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适应性框架或适应建议。然而当下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比研究少、缺乏统一框架、部分领域空白、文化适应层次浅、有关机制不明以及缺乏自下而上的研究这六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指出在中国进行CBT文化适应性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对中国继续发展更具文化适应性的CBT的建议以及初步构想,以期能更好地促进CBT在中国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肥厚预适应(hypertrophic preconditioning, HP)是新近在小鼠模型上发现的一种抑制心肌肥厚的保护机制。但这一小鼠模型由于反复开胸缩窄/去缩窄主动脉,面临胸腔探查时间长、小鼠死亡率高等问题,制约了对HP进行在体水平的深入研究。我们拟对HP模型构建的关键环节进行改良,并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无创评估心脏负荷程度,以确保模型的稳定高效建立。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10~14周龄)分为肥厚预适应传统操作组(C-HP组,N=40),肥厚预适应改良操作组(O-HP组,N=40,留置长线头埋于胸廓皮下,使用显微镊解开缩窄线结),主动脉缩窄组(TAC组,N=20)及假手术组(Sham组,N=20)。各组最后一次术后4周,存活小鼠行超声生物显微镜以及心脏病理切片评估心脏肥大程度。超声检测室壁厚度和心腔内径。超声检查后对小鼠行安乐死取心脏,测量心脏重量/体重比,行病理切片检测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纤维化程度。结果在去缩窄和再缩窄过程中,O-HP组较C-HP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围手术期(从实验开始到手术结束6h)死亡率。再缩窄术后4周,O-HP组小鼠存活率为67.5%(27/40),高于C-HP组小鼠的37.5%(15/4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7)。超声生物显微镜无创性检测主动脉缩窄处血流发现,O-HP组与C-HP组的缩窄处血流峰值在缩窄-去缩窄-再缩窄等关键环节的变化趋势类似,对HP模型进行改良不影响心脏承受的压力负荷水平。与Sham组小鼠对比,主动脉缩窄4周组(TAC 4W组)小鼠心室壁增厚、心功能受损、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纤维化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动脉再缩窄4周组(Re-TAC 4W组)小鼠上述肥大反应明显减轻。此外,Re-TAC 4W组小鼠与TAC 4W组小鼠相比,心房利钠肽及B型利钠肽表达减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激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优化并无创验证了一种心肌HP小鼠模型。该模型明显提高手术时效,降低小鼠死亡率,实现无创追踪心脏压力负荷状态,并初步揭示了ERK1/2可能是HP相关的重要信号因子,为心肌肥厚的早期干预和药物筛选研究提供了高效实用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