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记者:我们在采访漫画家缪印堂老先生时,从他那里得知,至今为止,中国的漫画经历过三次高潮,其中最为辉煌的时期,竟然是抗战的那段日子.作品数量之多,影响遍及国内外.
简介:9月7日至10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共有248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1件,二等奖81件,三等奖136件。这次获奖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的高度集中性。举一等奖作品为例。由于媒体与作者采写的题材与评选所关注的重点有着十分一致的契合,使获奖作品的主题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简介:1929年9月9日,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南京创办的《新民报》,于1937年11月战火逼近时迁往重庆。1938年1月15日,《新民报》重庆版正式发刊。《新民报》初到重庆时,其定位是一份民间报刊。这张民间报先后吸引了一批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加盟。
简介: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据统计,1937年12月28日至1945年8月25日,日军先后出动飞机2380架次轰炸襄阳地区,襄阳人伤亡达20200人。相继发生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北会战等。国民政府军有5位高级将领血洒湖北热土,其中4位殉国在襄阳。
简介: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
“抗战中,漫画家的心,是火热的!”——本刊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漫画家毕克官
向时代关注点集中——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引出的思考
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策略下《新华日报》与重庆《新民报》的交往与合作
多视角提升重大主题宣传的“能量密度”——《襄阳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的策划与实践
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新闻佳作——评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