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以学习者和母语者口语样本为基础,通过母语者听话人对该样本的感知判断,以及对发音人样本时间性语音指标的测量及分析,讨论中高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研究发现,学习者口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测量存在密切的关系,母语者听话人对学习者口语流利度的感知能够通过对话语流利度的测量而进行预测。母语者对流利度的感知判断是在速度、语流长度、无声停顿、有声停顿、修正/重复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但他们对二语学习者语速的感知最为敏感、稳定而且具有一致性,在众多时间性语音特征中,语速指标能够最准确地预测感知流利度,而流利度的感知判断可能受到口音的影响。
简介:“(NP1)+在+NPL+VP+NP2”歧义的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的空间位置组合的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者弱化”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的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的4种不同情况。
简介:《左传》“今京不度,非制也”中的“制”和“度”虽然可以看作同义词,但二者的意义是有显著差异的。它们的差异与其义位的“源头”有关,这可以从各自的词义引申系列观察到。“制”“度”的句法组合关系明显不同正是二者意义有别的反映。虽然在历史发展中二者出现“浑言不别”,但从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来看,二者的意义差别依然存在。同义词的辨析不能仅仅孤立地从“意义”上看所谓的“细微差别”,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放到词汇系统中以及通过观察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的运用来确认它们各自的价值(value)。文章试图通过一例个案,探讨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各种途径,通过语言事实的描写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两个同义词在源头、句法组合关系、作为语素参与构词及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差异。
简介:本文以汉英元音的相似度为基础,考察美国学习者对汉语元音的习得情况。通过计算学习者和母语者的元音距离分析学习者汉语元音的准确性,通过学习者与母语者元音范畴对比,分析学习者的元音偏误。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现为,两种语言间语音的感知相似度决定了母语对二语发音的影响程度,相似度越高影响越大,相似度越低影响越小。对于感知相似度较高的音段来说,当声学相似度与感知相似度的结果差距较大时,母语的影响会相应减小。语言间的相似度也会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度,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音段和相似度较低的音段其发音准确度较高,而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音段的发音准确性较低。对于这些相似的音段来说声学相似度决定其发音的准确度,声学相似度越小,发音准确度也越低。
简介:助动词结构“可X”的词汇化导致“可”发生语义磨蚀,具体表现为“可”隐含的致使性强弱不同。本文以双音词“可X”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对二语学习者的词义结构识解进行考察,采用赋值法对“可X”的掌握程度进行排序。研究发现,“可以X”义的“可1X”(如“可见、可谓”)语义磨蚀较轻,倾向于“较易掌握”;“值得X”义的“可2X”语义磨蚀则较重,呈两极化分布:多半“较难/很难掌握”(如“可笑、可怕、可贵”),“容易/较易掌握”的“可2X”(如“可爱、可惜”)则与兼类词语法功能灵活、高频使用利于整体识记、词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文章对语义磨蚀程度不同的“可X”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给出一定的建议。
简介: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是新词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规范化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新词语结构的非常规性、语义的混乱、网络语言的粗鄙化等都是亟需规范的问题,文章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辑录的2012—2014年度新词语为例,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分析不规范现象,提出我们对新词语规范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