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多数说德语的人,只掌握德语巨大词汇量的一小部分,这部分词汇通常是人与人交际所必需的。还有一部分词汇是一定范围、一定阶层的人群所特有的。第一部分词汇我们称之为一般词汇,它是语言群体中大多数成员运用和理解的词汇;而第二部分,就是特殊词汇了。当然,两者之...
简介: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简介:本文在分析德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德国存款保险的制度特征及其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简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及中德关系”。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政府机关等40多位学者就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简介:本文对德国和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因素是影响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家庭来源、所学专业和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取向类型等因素对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年龄因素对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都没有影响.
简介: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诸子百家对待个人和社会各有不同的态度.该文通过一些事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论述了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屈原的态度.
简介:“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概念界定是区分当今世界话语研究学派的最主要依据。德语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流派主要接受和发展了福柯话语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观点。它透过有别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考察语言现象,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和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本文旨在回顾德语话语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对其学科定位和方法论整合的努力予以评析,从而为我国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简介:基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下文化认知假设,跨文化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我和他我辩证互动性的影响,本论文试图阐述跨文化接受的基本认知形式、跨文化理解的几种假设和由此所致的跨文化冲突形式,以此界定跨文化诠释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简介:文化因素的翻译一直是学者热议的焦点。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一书为语料,对760个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词和词组及其德译进行分析,归纳译者倾向于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从功能翻译角度探究五种翻译模型及一些主要翻译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德译提供一定借鉴。
简介:论文:文化、艺术:王德显: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经济纵横》,2016年01期王华伟:别一种生命力感:尼采的身体艺术论,《理论月刊》,2016年02期
简介:专著:陈恕林:《论德国浪漫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6月曹卫东:《迟到民族与激进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蔡新乐:《翻译哲学导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的阴阳之道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简介: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学术制度之构建意义重大,而其在北大所进行的改革与蔡元培留学德国之背景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对待西潮之态度,着重以蔡氏留学德国为核心,探讨以洪堡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的影响.
简介:文化的无意识,不定向的河流──本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印象苑建华二十世纪语言研究展示着一幅拓扑式图形。方法论上存在着研究语言的三种认知图形:(1)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文化生成图形(2)心理学意义上的无意识──文化生成图(3)符号学上的世界──代码关系图形...
简介:~~
简介:纵述中国“国际问题”期刊回顾《德国研究》十年《德国研究》杂志主编肖友瑟所谓“国际问题”期刊,中图分类法中并无此类目,但1987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期刊总览》(以下简称87’总览)中,在北京地区则设有这一类目,其所收集归类的范围是指以全...
简介:本文尝试从文化学视角聚焦《痛苦的中国人》中的无聊问题,探讨语言危机状态下,个体混乱与感知错位中,无聊作为意义消解与重构合二为一的过程。文本研究得出作为存在状态的无聊同时提供了战胜虚无主义,重新追问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简介:
简介: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于2005年10月26—2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
简介:一个多世纪以来,赫尔曼·保罗所著的《语言史原理》,一直被视作青年语法学派理论最重要的著作,甚至被后人称为该学派的“圣经”。保罗本人也因此而享有该学派理论家和系统建立者的盛誉。尽管他一直自诩为坚守传统领域的“语文学家”,并且坚信语言学只能归属到历史科学门下进行研究。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他的这部著作都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在西方语言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文体学知识(三十七) 一般词汇和特殊词汇的文体价值
冷漠与狂热的共栖现象是德国新极端右翼分子滋生的土壤--评君特·格拉斯的新中篇小说《蟹行》
德国存款保险的制度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3届年会综述
中国和德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比较
论中国人的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福柯话语理论关照下的德语话语语言学的源起与发展
跨文化诠释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认知形式和认知假设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中国文化因素德译的五种翻译模型——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为例
2016年中国德语国家研究文献目录(选)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
文化的无意识,不定向的河流──本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印象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3届理事会名单
纵述中国“国际问题”期刊回顾《德国研究》十年
解析《痛苦的中国人》中无聊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中国德国研究会第11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举行第十一届年会
青年语法学派的“圣经”——论保罗《语言史原理》在西方语言学史中的地位
丝绸之国与希望之乡——中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