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书对我们重新审视西方比较文学特别是美国比较文学,尤其是探讨其“垂死”之由、“新生”之路,并进而反思我们的比较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评介论析了斯皮瓦克观点的独创之见和不足之处,进而探讨了该书给予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简介:马年国庆前夕,蒙邀到区博物馆参观了钟家佐同志的诗书展,匆忙看了一遍,我不懂书法,只凭爱好,鉴赏了诗词。诗词很有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读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首先是活脱灵动,刻划入微,形象思维丰富。这在展出的一百多首诗词中,比比皆是,到处可见。如一九八九年春写的《漓江行》,作为七律,诗人生动的形容手法,几乎贯串了首尾四联。“船入群山境界开,奇峰百态共徘徊”。一开
简介:一《树巢》是温州青年作家东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君本人将其定位为家族小说。树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巢,《说文》中的字义为: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而"树巢"这一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它独特的意象意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巢是家
简介:翻开装帧精美的《桂林旅游大典》,首先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一系列绚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彩照。图文
简介: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但拥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而且拥有一座光彩照人的理论宝库。对这份宝贵的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先辈与时贤,已作过总结和评价,并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如罗根泽、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都曾写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书,郭绍虞先生又曾主编过四卷本和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敏泽先生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近来又有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
简介:<正>或许是由于刘再复挑起的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的论争过多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尽管他的一部最重要的长篇散文诗《寻找的悲歌》之中的“杀伐之声”比他的理论文章更加直露和震耳,却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讨论和确评.但是,对于认识刘再复其人的内心世界,对于探测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背离革命真理和人民利益的知识分子所进行的“寻找”、
简介:《父亲和她们》是一部人生和历史的回忆录,讲述了知识分子辗转于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命运、情感历程和人性挣扎。作品以"我"的父亲马文昌、"我"娘肖芝兰和"我"母亲林春如之间的爱情为主线,以特殊的历史年代和浓郁的地方气息为叙事背景,人物感情纠结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在相互穿插的叙事视角中,
简介:2008年10月16—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知名学术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Today)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作家、批评家、学者等应邀与会。论文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收录了此次会议的代表性成果,
简介: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作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为在他的心灵宇宙中涵纳着整个世界;同时,他也为世界所景仰、所包容.普希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最近读到张铁夫先生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9月出版),对这一点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简介:与李少君的批评家身份比较而言,他的诗歌写作并不如前者那样显赫,但无论如何,当我们阅读李少君诗歌,那些密集的诗行所吸引我们的在于它们所呈现令人驻足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当下的生存情境,恰恰给人以抚慰和安静,在他近两年的作品中,私人生活和公共视角不断地交错,使我们认识到那种力量和由此而来的骄傲与固执,
简介:黎浩邦的小说集《界河上的枪声》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与书名渲染的硝烟弥漫的氛围完全相反,黎浩邦小说给人呈现的却是温情的世界,这不惟表现在书中绝大多数小说从题目到内容都显示出脉脉的温情,更主要表现在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剖开人物内心的幽微,形成了清新细腻的创作风格。然而对小说集的这种“名不符实”,我们非但不感到作家的任何故作,反而倒象是遇到貌似严厉实则充满温情的朋友一样情不自禁地喜欢她。
简介:<正>散漫淡漠的熊正良似乎一直在与文坛较着劲,这么多年来,文坛一直忽略这个人的存在,至少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他的实力和实际的成果很不相称。但熊正良没有动摇,没有改变。如果说有所改变也只是在他原来的道路上更偏执地往前走了几步。
简介:<正>人生历程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抉择。一个个十字路口如同一枚枚十字架,人们背负着它却又不情愿地走向它。须臾的摆脱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耶和华罹难至今,历史不过是十字架的影子。人类的上空徘徊的乌云,既是灾难的予兆,也是春雨的源泉。温福林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十字血》,蕴含着他对整个历史、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十字血》取材于1962-1966年的大学校园生活。这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恢复期亦是“文革”的准备期。人们从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真诚地相信只有毛泽东及其思想才是拯救中国乃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维廉差异性的本土化和内在化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简介: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高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是现代小学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来进行分析,说明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简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肯定苏诗成就的同时又对之作了不当的指责,这种指责的不妥之处在于:将别人的问题归之于苏轼;将政治问题与文学问题混淆在一起;而且对“风雅”的应有内容和实际的发展变化缺乏全面理解。
简介:高校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推进学校科学管理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高校学生干部出现工作懈怠、素质不齐、官僚作风渗入、辞职之势见长等问题,使得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成为各高校一大工作重心。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目标就是为社会、国家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做好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展开及校园安全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简介:周大新在长篇小说《安魂》中,以泣血之笔展开了与英年早逝的儿子的对话,并以纪实的方式再现了儿子周宁短暂一生,在痛楚的回忆中表现那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责和忏悔。小说的前半部描写了儿子从出生到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历程,满溢着浓浓的父爱和家庭的温馨,
简介:老革命者的不凡之作──评《魏巍杂文集》刘志洪时代唾弃一切向社会主义事业抛“石头”的“杂文”。这样的“杂文”,我们近年“领教”了不少;人民欢迎一切扶正祛邪、庄严战斗的杂文,魏巍同志的杂文就是这样的杂文。记得伟大鲁迅辞世前一年,即1935年3月,在一篇言...
“垂死”之由、“新生”之路——评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
看是寻常最奇崛——评钟家佐书展诗词
家族小说的新流变——评东君《树巢》
旅游文化美学的新觉醒——评《桂林旅游大典》
一部具有民族特色而又自成体系的文论辞典——评彭会资主编的《中国文论大辞典》
“心史”唱出“杀伐之声”——评《寻找的悲歌》及其评论
历史·爱情·人性——评田中禾新作《父亲和她们》
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
普希金的中国和中国的普希金——评《普希金与中国》
经验的重构与乌托邦想象——评李少君诗歌
永远的河流——评黎浩邦《界河上的枪声》
跨越红土地:评熊正良的小说艺术
涉足无人问津的荒原——评《十字血》
本土化·内在化·跨文化传递——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一例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诗民歌化、大众化试验的一个范例及得失谈——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一诗的重新解读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评苏诗的问题
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评结合的管理新探索
魂灵寻觅:从冲突、忏悔到救赎——评周大新的《安魂》
老革命者的不凡之作──评《魏巍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