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真实"是拉康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成为齐泽克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真实在拉康看来是符号化难以克服的硬核,它标示出象征秩序结构性的缺失。齐泽克认可拉康的基本解释,同时又强调真实的激进性,充分挖掘其批判和改变现实的力量。经过他的理论发挥,真实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多的理解角度,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

  • 标签: 真实 现实 行动 全球资本主义批判 政治哲学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正>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便逐渐走向低潮。失去了往日"神圣"色彩之后的生活更加平庸,没有了亢奋情绪的人们更加萎靡,在这种状况下的农村生活显得了无声息,死

  • 标签: 狗日 性压抑 人道主义关怀 活着 性幻想 会说话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的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的一个方面,认为它的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的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的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的凯尔特史诗在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下的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尔米德的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论争背景下,全部的创作动力可为被边缘化的苏格兰文化提供一种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
  • 简介:本文从莫泊桑《羊脂球》和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小说中各自的悲剧性艺术形象为范例,比较丁玲与莫泊桑相似的民族创作立场,及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分析不同艺术形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异点,探寻文学创作借鉴和个性化问题。

  • 标签: 屈辱 构思 风格 比较
  • 简介:<正>形成十九世纪末,繁荣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产生了诸多同一精神现象的双子星座,如吉皮乌斯与索洛古勃,勃留索夫与巴尔蒙特,勃洛克与别雷。勃洛克与别雷是俄国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两位诗人在创作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历来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课题,而他们通过各自的诗歌创作就俄罗斯与革命以及俄罗斯的命运等问题所进行的独特对话,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不言而喻,勃洛克与别雷的诗歌对话,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美学氛围、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同他们之间私人关系和创作关系,同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越是丰富,诗人在周围的世界里的

  • 标签: 勃洛克 永恒女性 别雷 《十二个》 耶稣基督 俄罗斯文学
  • 简介:“以前到访内地,未到入夜,城市已经‘乌灯黑火’,跟现在的‘灯火辉煌’有天壤之别.”全国政协常委.澳门旅游娱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鸿燊博士谈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时,心中就感到一片光明,在“灯火辉煌”中.他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变化.一个国家的进步。

  • 标签: 中国改革 全国政协常委 改革开放 公司董事 总经理 城市
  • 简介:1958—1960年的“大跃进”文艺经历了从现实想象幻象现实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修辞的作用不能忽视。正是借助于修辞,该时段的文艺超越了对现实的模仿与想象,走向了对象征性现实营构的修辞性幻象。这带来的效果是,1958—1960年的文艺并不指向真实的世界,而是指向语言重构的世界,形成了范围较广的修辞运动。

  • 标签: 1 958—1960年 “大跃进”运动 现实想象 修辞幻象
  • 简介:李商隐的《锦瑟》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其魅力来自诗中那些带有悖论色彩的复杂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复杂情感的形成恰恰得到了儒、释、道三家文化资源的有效资助和涵养。正是携带着这些精神之花,《锦瑟》才得以流芳百世,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

  • 标签: 《锦瑟》 李商隐 诗歌 艺术风格 主题 时代背景
  • 简介:通过对凌叔华的《酒后》与丁西林的《滔后》在情节处理、作家立场、表现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视野下的女性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小说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感和意识,女主人公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动作的发出者:而剧本则忽视了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女主人公处于被调侃和试探的位置。

  • 标签: 《酒后》女性形象 性别视角 女性意识
  • 简介:词里有关天气状况的描写可谓比比皆是,或是描摹景物、交代场景,或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天气描写时常在情感抒发方式、结构形式、个性风格、用语造句等方面体现出词人艺术技巧上的种种特色。在寄情诗酒风流的古之伤心人晏几道笔下,天气描写更是摇曳生姿、欲说还羞地吐露着词人的点点情愁悲欢。晏几道时常以巧妙运用天气描写来创造出奇特绝妙的艺术效果。笔者试图从天气描写的角度分析小山词,对其词中家喻户晓的名篇警句做些许新视角解读的尝试,以窥探晏几道精湛绝伦词艺之一二。

  • 标签: 天气状况 小山词 描写 “落花” 妙用 晏几道
  • 简介:《伊翁》的开篇充满了张力,诵诗人在医神与雅典娜的纪念赛会间游走,诵诗人的身份也游移在技艺与智慧、属人与属神之间,开篇寥寥数语暗示出《伊翁》将要处理的问题,思考了诗和(诵)诗人在张力中的处身位置。

  • 标签: 柏拉图 《伊翁》 诗歌 文学评论 处身位置
  • 简介:<正>(一)共同的民族特性产生共同的艺术特色我国云南省边疆的南部、西南部、泰国北部、东北部、南北直至全境,老挝北部直至全境、缅甸北部、东郊,越南北部、西北部,印度北部,这一广大的地区,住着傣族系统的傣人、泰人、佬人、禅人、阿洪人,这些民族不论在古代或近代,彼此间都有亲戚关系,如中缅、泰老、缅印,越老、中越等国边境两边,都是跨国而居的民族,从地理

  • 标签: 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英雄人物 爱情主题 文学作品 罗摩衍那
  • 简介:鲁迅散文《从百草园三味书屋》寄寓着深厚的创作寓意,酷似本真的童年生活背后折射出对理想教育方式的诗意探索。这样的诗意探索借助精致的结构形式来呈现,散发出独特的写作方式所生成的艺术美感,凸显出丰富多变的语言风格。

  • 标签: 结构形式 教育方式 诗意探索
  • 简介: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文学阅读及批评的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的关系究竞如何?改编的原则与理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视觉产品在文学教学中有什么意义?本文从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述说文本的时代与文本述说的时代、传播意义与受众范围的革命等几个方面探讨改编研究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意义。文章认为,改编研究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文学与其他媒介互动的重要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

  • 标签: 改编 文学 银幕 跨学科研究
  • 简介: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伍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

  • 标签: 灯塔 海浪 象征意象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的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的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的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的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的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
  • 简介:1804年至1806年间,麦里维泽·李维斯和威廉姆·克拉克带领着一队退役士兵,沿着密苏里河从圣路易斯行进到密苏里河的源头,行程八千英里,完成了新大陆发现以来第一次对大峡谷的穿越。在内战中失去一条手臂的约翰·威斯利·鲍威尔成为其中的成员,他以“地球上最壮观的景象”为题,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他如实地描述了波澜壮阔的地理画卷。

  • 标签: 敬畏自然 教育框架 土地伦理 生命 公民 语文
  • 简介:楚辞创自屈原,宋玉继之于后,其作品之“惊采绝艳”,是汉魏六朝时期文人的共同认识,但评价却颇有区别。汉人往往将屈原与宋玉区别开来,推重屈原而以宋玉为轻薄。魏晋以后,文人却往

  • 标签: 汉代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楚辞》 屈原 诗歌创作
  • 简介:埃德温·根茨勒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兼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文学翻译以及后殖民理论,著有《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2007)、《当代翻译理论》(1993)等,曾与玛丽亚·铁木志科主编《翻译和权力》(2002),与苏珊·巴斯内特主编《翻译论丛》系列丛书。在本次访谈中,根茨勒教授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对其中有关"操纵"、"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视角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根茨勒教授认为,文化视角的翻译研究有"宏观地域倾向"和"微观地域倾向",将会出现更广泛意义的"多文化转向"。

  • 标签: 埃德温·根茨勒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多文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