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研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一位被收录进《诺顿女性文学史》里最年轻的女作家。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尔克的作品以及评论界对她的评价,旨在强调西尔克作为美国印第安女作家的独特身份。第二部分研究西尔克的著名短篇小说《黄女人》。文章使用生态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试图探究及评价西尔克作品中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女性寻找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证明在对西尔克这样的美国印第安作家进行研究时,不应将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印第安文学,他们对于自然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的贡献都是需要重新估量的。

  • 标签: 自然 身份 土地 女性 地域文化 生态女权
  • 简介:<正>《尤利西斯》(Ulysses,1922)之所以被尊为20世纪的文学经典,除了它用高度浓缩的时间、空间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外,还因为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散文文体和一种崭新的小说形式。这种形式我们可以用克莱夫·贝尔(CliveBell)的“有意味的形式”命名之。因此,它是在“有意味的形式”中直喻现实,从而获得了划时代的创新意味。

  • 标签: “有意味的形式”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布鲁姆 意识流手法 直喻
  • 简介:拜厄特在《别塔》中以圣经故事里的别塔为核心意象,将其变形新编为文中文《胡言塔》里的布吕亚德塔,通过书写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一帮自由主义者企图创建一个言论与生活自由、身体解放、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乌托邦乐园,却最终将其演变为成就个人私欲而摧毁他人爱欲、毫无言论自由却又随心所欲、性欲泛滥、暴力残酷的人间巴比伦城的故事,深刻批判该乐园建构背后崇尚绝对“个人主义”、“科学理性”与自由解放的启蒙思想根源,并将其作为一个当代寓言,以20世纪60年代西方盛行的各种自由主义思潮为大背景,提示基于个体欲望轴心的绝对自由和解放的乌托邦追求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文学角度呈示有限度和某种终极基础的自由的必要性。

  • 标签: 《巴别塔》 巴别塔 自由 启蒙 乌托邦 寓言
  • 简介:的《羽毛皇冠小说集》(ACrownofFeathersandOtherStories)①收集了24篇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大多是对精神世界的透视。对充满着超自然力的神秘世界,辛不是抱有怀疑态度就是加以讥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真理的虚无与幻...

  • 标签: 犹太教 幽灵 基督教 语言符号系统 羽毛 符号象征
  • 简介:眼下谈到书,我首先想的自然就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已经日日夜夜同它打了两年多交道,但愿明年此时能脱稿。由这部书我又很自然地想到你。3年前,倘若不是你那么热情怂恿,我是绝不会心血来潮,贸然拾起它的。因为我充分了解此举的难度。半个世纪前在剑桥那样的条件下,我都未敢尝试。如今,人已八十好几,能搜罗到身边的参考书终归有限,向人请教起来更没那么便当,这真是没罪找枷扛!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是个亟应补上的空白。七十多年前问世的

  • 标签: 《尤利西斯》 乔伊斯 梦之谷 芬尼根守灵夜 创作界 作品自身
  • 简介:本文作者是我刊的老读者,在高中时期即订阅《古典文学知识》,后来受此影响报考中文系。2000年第一期,我刊“新世纪笔谈”栏目曾刊发其个人感想《我与〈古典文学知识〉》。现作者正在澳门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并将其读博期间的第一篇文章发至我刊。

  • 标签: 古典文学知识 山水 谢混 博士学位 澳门大学 中文系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从伍尔夫到西苏以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提供了理论话语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们以女性的、不确定的“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性的话语方式来打破正统理论话语的逻辑结构,从而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

  • 标签: 女性主义 伍尔夫 西苏
  • 简介:  早春二月的江南,霏雨溟蒙,春寒料峭.然而,静坐一隅细品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内心却拂润着丝丝温暖,感受到清馨扑面的如缕春风.正如作者卡佛先生本人所言--"我希望保证,读者读完我的小说后,不会有受到欺骗的感觉."卡佛做到了;他还说:"要是看到我写的小说,读者能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被它感动,并想到了自己的存在,我就高兴."卡佛也做到了.……

  • 标签: 巴别塔评 短篇小说大教堂 评雷蒙德·卡佛
  • 简介:曼的电影美学对普拉斯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伯曼借助舞台化布景、人物面部特写和长镜头内心告白等镜头语言呈现梦境、幻觉、疯癫、神经症等前意识性生命体验的艺术风格对普拉斯中后期诗歌的意象构建和叙述视角产生重大启发,是推动普拉斯形成个性化艺术表达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另一方面,影片《生命的门槛》是普拉斯创作长诗《三个女人》的蓝本,普拉斯在诗歌中沿用了电影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设定等基本架构,同时,通过融入自身的生存体验,以及更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更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完成对《生命的门槛》的改写和超越。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三个女人》 影响
  • 简介:20世纪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原本处于主流社会上层阶层的知识分子,由于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社会地位无奈地由“中心”逐步滑向“边缘”。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素尔.贝娄在其代表作《赫索》中,成功塑造了摩西,赫索这一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力图通过还原小说中深奥的道德寓意、精妙的心理描写及独特的叙事技巧.对赫索这~被社会“边缘化”、看似“倒霉人”的知识分子人物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赫索格 知识分子 社会属性 被边缘化
  • 简介:<正>《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于1985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近4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所以这部小说一问世就受到评论界的特别注意。或者被称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或者被誉

  • 标签: 丈夫 爱情故事 婚后 加西亚·马尔克斯 爱情小说 霍乱
  • 简介:西坦(普罗旺斯)抒情诗是欧洲诗歌的一个新开始.本文从希腊罗马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断裂与延续的关系勾勒出噢西坦抒情诗出现的文化背景,再从口头与书写、文字与音乐、拉丁与方言(宗教与世俗)和诗歌传统与个人才能四个层面建构噢西坦诗歌的新范式.

  • 标签: 古噢西坦 抒情诗歌 文化背景 个性意识 欧洲文学 诗律
  • 简介: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给各国民众带来了恐惧和创伤,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进而引发了关于恐怖主义的思考。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飞逸范式》及长篇小说《飞逸》中先借用了主流媒体的刻板思维,继而以族裔视角,对恐怖主义进行了"语境化"、"亲历性"处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对恐怖主义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爱、友谊、信任、背叛等进行了深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人生的顿悟,意识到恐惧和制造恐怖事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爱心和宽容才是正道,从而使人物趋向理解、和谐与融合的成长方向,实现了心智的成长。

  • 标签: 谢尔曼·阿莱克西 恐怖主义 语境化 亲历性
  • 简介:<正>在拉美小说中,大概是出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或许是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的影响吧,鬼魂、幽灵常见于作家的笔端。鬼魂、幽灵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美,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给人一种厌恶、毛骨悚然的感觉。然而,世界上的树叶没有两片是完

  • 标签: 神话传说 鲁尔 墨西哥 树叶 创作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澳大利亚诗人罗伯特·雷的诗歌以自然诗居多.其意象生动、具体,具有流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内异质的意象往往混杂并置.经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变换和组合,诗人力图精确地再现和诠释在常人眼里被忽略的自然界中事物的特质以及个人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微妙关系.雷偏爱使用明喻,选词以名词和动词居多,描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很少.他还擅长使用拟人化的动词和兼有名词性的动词.雷的诗歌视角十分独特,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此外,雷对东方的思想和诗歌情有独钟.他的诗歌中往往夹杂着许多东方的意象,并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禅宗的思想.

  • 标签: 澳大利亚 罗伯特·格雷 诗集 《钢琴》 文学评论 写作风格
  • 简介:雷厄姆·斯维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
  • 简介:《聊斋志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写法也多种多样,不拘一。这篇《黑兽》,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写法上,都独具特色,与他篇迥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正文非常短,只有一百多字,而文后所附的"异史氏曰"却有将近二百字,远远超过正文。二是正文所讲的故事,含寓着某种道理,却不点明,类似于一篇寓言。在"异史氏曰"中,才以精炼的语言点出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 标签: 聊斋志异 语言点 法上 后所 二字 凡物
  • 简介:陈三立“韵说”,上接魏晋以来以、韵论诗传统,下启近代诗学的革新意识,对清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唐宋诗之争进行分疏和整合。他以唐宋诗精神气质为基础,吸纳同时代学术思想、诗歌文化理论精髓,汇入历史意识和生命的诗情,为新学j中击下中国传统诗歌树立美学典范,以回应诗歌的未来路径问题。“韵说”诗学的价值取向已突破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成为具有文化观照和思想深度的文化诗学。陈三立也正是通过赋予传统诗学以更丰富的时代新义,从而实现了传统诗学的近代转型。

  • 标签: 格韵 同光体 文化危机 诗学转型
  • 简介:比尔百咏》是泰戈尔翻译的中世纪印地语诗人格比尔诗歌集,也是泰戈尔唯一一部翻译他人诗歌的译著。泰戈尔对比尔诗歌的选译是一个高度能动、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他强化了比尔诗歌中对内在神爱的表述,弱化了比尔诗歌对外在瑜伽修炼的推崇,并将比尔置于印度神秘主义思想史叙事之中,帮助这位出身卑微的诗人在日后的印度思想史叙事中占据关键位置。因此,《比尔百咏》实际上是泰戈尔以自己的神秘主义思想对比尔的重新解读。该译作应被视为泰戈尔诗歌创作和宗教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泰戈尔成名作《吉檀迦利》的姊妹篇。

  • 标签: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格比尔 《格比尔百咏》 神秘主义
  • 简介:法国的女性书写理论最早由法国作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Cixou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作者巧妙借用男性用以压制和贬低女性的理论工具予以反击,针对阳具统治话语权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提出了身体写作和另一种双性同体理论。本文从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入手,借助西克苏的作品对女性书写理论进行全面解读。

  • 标签: 埃莱娜·西克苏 女性书写 身体写作 另一种双性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