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纵观二胡艺术的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为二胡的创作及演奏都起到了很好的倡导作用。本文即以已蔚然成风的秦派二胡为例,从自然与社会两大层面论其成因及发展。
简介:对乐曲的欣赏尤其是对名曲的赏析,没有正确、科学的引导方法和坚实、广泛的音乐理论基础作指导,是难以实现的。茅原先生的《中外名曲赏析》一书从美学的角度入手,以相关历史背景材料同曲式分析技巧相结合,深入细致地解析作品,突破了简单意义上对音乐作品的解剖,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也有利于�
简介:<正>《含蓄与弦外之音》(副题:中国文人音乐审美特色探)系费邓洪君的一篇硕士论文(以下简称“论文”),被相继刊登在1989年《中国音乐学》第一、二期上。在读它的过程中,受到不少启发,同时也产生了些许想法。过后陆续将这些想法编串起来,于是成就了此篇。
简介:<正>拉卜楞寺(以下简称拉寺)是我国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寺位于大夏河上游,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其意为“佛宫”,乃嘉木样活佛(以下简称嘉佛)之住所。拉寺的根本施主是青海和硕特部黄河南首旗蒙古亲王(即青海黄河南亲王)和硕特部蒙古系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其先祖系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布图哈萨
简介:在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中,有位蒙古族艺术家道尔吉仁钦的相关藏品分外引人注目,藏品独特而多彩,镶嵌着精美螺钿图案的四胡胡琴,刺绣着云纹、卷草纹等美丽纹饰的漂亮马靴,还有红色的演出服装和帽子、金黄色的腰带等等,都还原着道尔吉仁钦当年演出的热情风貌.在评书评话艺术的范畴内,特意把少数民族的连说带唱的曲艺艺术形式也归纳进来,这就使评书评话博物馆收藏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简介:古有木兰,今有陈怡,一古一今,一武一文,武以刀枪立功,文以笔墨创史,她们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简介: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大专班首届本科生在毕业前夕,写了专业总结,谈了他们在分析人物、塑造角色上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本刊选择其中几篇,节要发表,以资鼓励。
简介:杜光庭生平著科仪书二十多种,对于科仪音乐的整理和发展都有显著成就,故被时人誉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是科仪音乐史上继陆修静后的一代宗师。杜所撰大量科仪书中,以《道门科范大全集》和《太上黄录斋仪》58卷最具代表性,包括多种大斋的仪轨,运用范围有所增广。本文着重研究《道门科范大全集》中的相关音乐资料,从中可见出唐代道教仪式音乐的一般特点和结构规律。
简介:是陈铭道先生于2003年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为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学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写作的情况,时间跨度从音乐学产生之初直到20世纪.此书可谓是对西方音乐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它的出版弥补了时下此类著述的不足.阅读此书,使笔者仿佛在一夜之间了解了西方音乐学几百年的发展概况,在丰富自身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兼习了与此相关的外文,可以说一举多得、受益良多.
简介:《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重要的经典文献,书中记载着最早的道教音乐言论资料,其中蕴含了音乐"和善"论、"神明"论等理论命题,对后世道教音乐的作品、行为及理论体系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产生影响具体陈述为好)。
简介:我们知道文人是理论的撰述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掌控着理论的写作权力,或显或隐地将文人阶层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植入理论的建构,又将具有某些特定文人品位潜质的艺术作品操纵为“经典”,起到“引领”的典范性作用,并使其他艺术的表演能够“紧守由它(们)经典化的性质”①,从而彰显雅正的正统文艺观,强化正统文艺观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简介:晚明文学家袁宏道的《叙小修诗》是晚明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文中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观点,成为了晚明公安派文学的旗帜性主张,该文在论及其文学理念的同时,也对当时的民歌有所提及,并提出了“真声”这一美学命题。晚明作为一个具有转型性质的特殊历史时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社会结构上都产生了深刻变迁,而“真声”问题的提出正是在理论上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回应。“真声”的背后折射出禅宗思想对于晚明音乐理论的影响,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以及社会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挖掘。
简介:蒲亨强先生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是近年来中国道教音乐研究的又一力作。全书视野开阔,资料详实,紧扣现状主线,又辅之以历史的映照,对当代中国道教音乐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的论述。本文对该书的学术特色以及学术贡献进行了评述。
简介:提起十里洋场的上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林立的高楼大厦,繁华的街道商场以及众多现代化的企业和娱乐设施,至于古老玄远的道教庙观和文化,知之者恐下太多,更少有人知道上海的道教在国内外甚有知名度,这里有全国著名的道观白云观和高功陈莲笙、朱掌福;有国内外小有名气的研究机构上海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学者陈氏二兄弟;更有那独树一帜的道教音乐至今仍在偏僻的西林后路终日鸣响,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信徒。上海道观始建于宋代,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以正一派势力较大。白云观是上海全真派的主要道观,现为上海道教协会所在地。此观原称“雷祖殿”,由全真
简介:本文对杨掌生经历的科场事件、进京之后的经历和“花谱”四种的写作先后和完成的时间进行了考订和叙述。对《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所署的时间作了订正。
简介:在福建西南部地区,自宋以来道教即已盛行,道坛活动与民间丧葬礼俗关系极其密切,至今仍流行于广大农村的"目连沙灯道场"就是其道法活动中的重要仪式。道坛中以破狱形式演《目连救母》,其演出本为《地狱册》。这种道坛之戏剧,也是仪式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它称为道教目连戏。1995年秋,龙岩学者刘远先生发现了《地狱册》,笔者在对闽西南道教戏剧的田野调查中,有机会接触到《地狱册》并观摩了道坛《目连救母》的演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民间道坛中首次发现的
简介:中西哲学的不同造就了二者音乐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造就了中西音乐分析方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哲学即思维范式出发,探讨当前中国音乐界音乐分析学科技术和观念的局限性,及其当下的发展趋势。
简介:~~
浅析地域文化对二胡艺术的渗透和影响——以秦派二胡为例
以道释曲——读茅原《中外名曲赏析》
含蓄、自律、道及其它——《含蓄与弦外之音》读后
拉卜楞寺道得儿乐队及其乐谱
道尔吉仁钦的说唱艺术和传世藏品
道不远人(上)——关于陈怡和她的创作及教学
剖析《秦香莲》中王延龄的阶级本质和道德观念——兼谈戏曲的人民性
存见道乐史料研究:杜光庭及其《道门科范大全》
评陈铭道先生《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
《太平经》在道乐思想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小技末道”观念与古代表演艺术理论的发展
以禅宗角度试析袁宏道的“真声”命题——从《叙小修诗》谈起
道乐著经典 仙韵全景现——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
中国道教音乐巡礼(四) 步虚声散瑶台空——海上白云观道乐
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兼谈嘉、道年间的“花谱”热
道教目连戏之戏剧形态及其戏史价值——福建漳平道坛演出本《地狱册》考述
“道妙无形,文以载道”——从思维范式解读中国音乐界音乐分析技术与观念之发展
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高端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黎锡、陈山、张宪文、刈间文俊、饶曙光、周星、李道新、李亦中、廖金凤、石川等专家应邀赴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