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开国大典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华年似水,岁月如烟,水的冲刷,烟的飘散,把记忆中的悠悠往事弄得模糊而淡远,惟有留下那瞬间的开国大典的工作照(见封2),还常常引起我的思绪对那流逝时光的回顾。〔一〕1949年,在那如火如荼的年月,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两种命运的决战,胜负已见分晓,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年的9月,我刚刚20岁,一天新闻处的领导找我谈话,分配我给徐肖冰同志当摄影助理,要于9月21日去参加拍摄在中南海举行的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新闻纪录工作,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当时我参加革命才只有一年,对革命道理懂得不多,也很幼稚。但一般简单的道理还是知道的。我们的先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是
简介:自賈昌朝、段玉裁將漢讀局限在語言文字範圍内,積習定式,掩蓋了漢代經師"讀"的文本學涵義。"讀"有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其深層含義是在文字形體變更、興替而無法理解用不同書體文字書寫的文本時,用易字改詞方法釋讀或識讀之。漢讀就是漢代經師以此法釋讀或識讀用古文書寫的先秦文本。鄭玄《周禮注》所存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等漢讀,反映出經師漢讀文本的一個側面。就漢讀尋究漢代經師文本蹤迹,可見:一、很多異文甚至個别文句異同是漢代經師釋讀或識讀時所形成,並不一定是先秦相傳文本之不同;二、漢代經師在博士制度制約下,並不一定墨守師法家法文本,在理由充足、證據確鑿前提下,仍會突破師説與師傳文本,自創新説,形成新文本。新説與新文本是一經分立多家博士之基本前提。釐清由漢讀所産生的異文異詞乃至異句的文本脈絡,無疑是對當前比勘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異同時妄議經師竄改、增删和盲目尋求先秦不同文本來源的一種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