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字德远。政相年间进士,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建炎四年(1130)八月,他在川陕宣抚处置使任上出兵收复金占永兴军(治所今陕西西安)。十一月在与金兀术的富平(今属陕西)会战中虽失利,但得保全蜀,东南大局也因之渐趋稳定。张浚能在国家多事之秋时成为支撑一方的栋梁,是与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他的父亲张咸为人正直,可惜死得太早。母亲张计氏“方正有法”;张浚产四岁而孤”,全靠她一手哺育成人。孩提时的张浚因此而“行必端,视必直,坐不倚,言不诳”,赢得了邻里的称赞。张浚为官时,母亲还告诫之,要清明廉洁、光明磊落。儿子的言行稍有不当,“必变色示诫”。母亲的言传身教为儿子日后
简介:<正>《金代的开封》(载《史学月刊》1981年第六期),内有“五月”,张邦昌被“赵构杀于归德”语,实误。查《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建炎元年,五月)壬辰,以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辛丑,诏:张邦昌知几达变,勋在社稷,如文彦博例,月两赴都堂.”“壬子,进张邦昌太傅。”再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壬子,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张邦昌以覃恩迁太傅.”可见,从建炎五月庚寅(初一)高宗即位、改元,到五月壬子(二十三日),赵构对张邦昌还是重视的,其官秩一直在晋升。只是到了“六月已未朔,
简介:我的曾祖父是辛亥武昌首义中著名的“三武”之一的张振武。虽然他已离汗我们89周年了,但他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仍铭记在我们心中。值此辛亥革命90周年,我结合父亲生前的回忆,将曾祖父的史料整理如下,以示怀念。百忍世家我的曾祖父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后改名振武,并以家乡竹山县名为号(竹山)。我们的祖籍是罗田县,大约在同治年间,曾祖父的曾祖父张世法来竹山经商。由于经营有方,逐渐富裕起来,遂置田产,购房屋,定居竹山。到曾祖父的父亲张儒镛时,因兵荒马乱,迁到离县城较远的北乡田沟(今茅塔区田沟村)。田沟确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沟口两座小山成为自然门户,沿着八十四道北星河大路而上,只见两边山峦重叠,绕过小
简介:著名作家张天翼去世有15年了。张天翼一生写过很多小说,是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老前辈。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以儿童为题材、写给儿童们看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也是一位深受孩子们爱戴的儿童文学家。当我还是一名儿童时,曾与张天翼有过一段“共患难”的生活,结了“忘年之交”。记得那是1947年,解放战争炮火连天。作为国统区的四川成都,正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我父亲张漾兮和张天翼等一大批文化界的民主进步人士都被列入了黑名单。在地下党的及时通知下,父亲几经周折终于脱险,躲在成都郊区的“两路口”的“河心”。这“河心”是岷江上的一个江心洲,面积颇
简介:清朝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1846—1927)的家书日记,八十年代发现于北京其后裔旧宅。家书计91件,起于光绪庚子(1900),止于宣统辛亥(1911)。按年排定,订为四册,计六万字。日记一册,记于光绪癸卯(1903),约两万字。近年,笔者有机会整理了这批遗墨,已将草书原件通释标点。对相关材料也作了一定的调查。家书日记的写作年代,为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十二年,正值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在此期间,张人骏一直任疆吏,其子允言、允方任京官,故家书日记中多涉及国事,其中反映出对时局的评论,对重大事件处理经过的陈述,均颇具史料价值。不单对研究张人骏其人大为有用,而且对研究清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都是很可贵的材料。
简介:2013年在上海参加陶勇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时,张晓卫告诉我,今年也是她父亲张元寿诞辰100周年,到时候请我们去参加纪念活动。她的话勾起我心中层层涟漪:一个远去的身影浮现在眼前,一些淡忘的往事涌进脑海,使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平凡中的质朴、纯粹、赤诚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