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2 个结果
  • 简介: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初期,1853年爆发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对上海的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天地会支派的上海小刀会,具有传统会党特性,同时由于特殊的时代、地域背景,如西方入侵、上海通商、闽粤移民大量进入上海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因素,上海小刀会及其起义发散着浓厚的现代性因素(讲洋文、吃西餐、穿皮鞋现象的背后,是与洋人的特殊关系)。小刀会起义对上海造成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终使得商业、海关与租界获得飞速发展,上海也得以在现代化轨道上加速前行。传统观点认为,随着商埠开辟,外力入侵,清朝沉沦,这是一出国家悲剧。但从“大历史”角度来看,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骤然提速,尽管西方人主观上未必存有善意,且其推动的现代化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探寻的是客观意义,即西方工业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标签: 上海 小刀会 叛乱 现代性
  • 简介: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现代化运动,要求对现代性,包括对一些重要的我们信以为标准和经典的观念、制度做深入的反思。现代性在很多领域中被仅仅理解为物质生存状况的转变,而精神方向和价值涵义问题被严重忽略。全球化有很多成就,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威胁更近,贫富差距更大,环境破坏更严重,公共治理则基本上成为空话,伴随着的却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全球化就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在反思的视野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民主制度都被过度绝对化了,因而虚拟欲望和消费主义膨胀,财富在很多情况下被看作一切的动力和唯一价值,从而使文化和精神价值被瓦解。对经济活动的理解要有足够的人文情怀,要注重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资源,可以成为正在成长的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基础,帮助人们从市场主宰经济的困境中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化 全球化 市场经济 价值 文化
  • 简介:许肇南(1886—1960年),名先甲,肇南为字,号石楠,贵阳人,其父许尧父出仕四川省巫山县县令。许肇南4岁丧父,由母谭扬秀(贵州清镇人)抚育,得塾师路幼清授古文诗书,并将女儿路彬许配于他。1903年许肇南入四川高等学堂学习,曾秘密加入同盟会。1906年,许肇南赴日本留学,两年后转入美国伊利诺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是贵州第一位留美学生。

  • 标签: 水利科学 留美学生 伊利诺大学 高等学堂 机械工程系 宣统二年
  • 简介:韩愈的《师说》言简意赅,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例如: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担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学习的对象应该是广泛的,教和学是可以相长的,等等。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十分新鲜,即便对现代教育,也同样富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韩愈《师说》 尊师重道 传道授业解惑 终身教育 教学相长
  • 简介:<正>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曾说:“家庭是人的安乐窝。”但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却道:“家庭,我恨你!”孰是孰非,无从评判。对于现代法国人来说,家庭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也众所纷纭,莫衷一是。难道它仅仅是《拉路丝辞典》中所给的词条解释:一伙属于

  • 标签: 家庭 现代法 爱情 每个人 前总统 法国人
  • 简介:有位汉学家说过,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理智上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感上却丢不掉中国的旧传统。钱穆也说自己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陈寅恪说做学问“一方面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话非常正确,可是可操作性有多大?我觉得正是这种观念撕裂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意识。怎样跳出这种文化认同和身份意识的困惑与断裂?

  • 标签: 中西文化 现代性 现代知识分子 文化认同感 身份意识 近代以来
  • 简介:现代卡尔梅克语音学》前言[苏]Д.А.巴甫洛夫(Д.А.ПАВЛОВ)现代卡尔梅克语是卡尔梅克人民的民族语言,属于蒙古语族。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主体居民、散居在阿斯特拉罕罗斯托夫、奥伦堡州、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以及乌拉尔、捷列克和库马地区的卡尔梅克人...

  • 标签: 卡尔梅克语 卡尔梅克人 复合元音 清辅音 长元音 土尔扈特
  • 简介:林英强,广东梅县杨桃墩(今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的象征派诗人,先后在香港、上海、北平(今北京)、武汉、南京等地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散文,还创作了不少抗战散文诗。目前所见文献,较多论及林英强的诗文创作,而对其生平描述甚少。本文尝试对一些史实加以挖掘钩沉,初步梳理林英强的生平创作。

  • 标签: 现代诗人 梅县 诗文创作 生平创作 中国文坛 30年代
  • 简介: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国文化的根。由于地域广袤、族群分散、历史悠久,汉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就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华方言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文化繁茂的根系。对个人而言,方言是最先学得的语言,是由祖先流传、父母传授的母语。因此方言是文化源头之一,是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典型表现。在目前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方言或族群语言正面临同化的威胁,处于濒危状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与传承。

  • 标签: 福州方言 文化传承 历史 汉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本文对三个与现代民主政治发生学有关的问题做了一点宏观的探讨。首先,笔者认为基督教的兴起可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生有重大意义,理由是基督教作为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交融的产物,基督教使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在以往单一的'此世'取向之外增添了一种'他世'关怀,个人从此不再只是集体主义城邦政治的附属物,他同时也成了一个渴望个人灵魂得救的基督徒,这意味着古典古代漠视个人价值的传统终于被打破,意味着个人自由意识的初步觉醒,而以个人自由为首要前提的现代民主取代古典民主的历史进程,算来也应是由此开始的。其二,英法两国的现代民主创制试验各具特色,前者强调自由,后者尤重平等。笔者认为这一情况和两国绝对王权在历史中形成的不同特点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并着重从高等法院与王权的矛盾揭示了革命时代法国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的一个方面的起源。其三,美国革命的现代民主创制试验具有'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并重的特色,所以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经验。在笔者看来,美国民主的这一特色实际上体现了自由与平等这两大价值的一种比较成功的结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美国革命者综合吸收了当时英法政治文化的民主性精华的结果。

  • 标签: 希腊文明 现代民主政治 希伯来文 城邦政治 高等法院 美国革命
  • 简介: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唤号松存。杭州钱塘人,道光十二年出生于杭州麒麟街16号,二十二年(1842)迁居皮市巷,三十年(1850)后定居于保信巷(头发巷)5号,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患脾泄痼疾衰竭逝世。临终遗诗有“分应独善心兼善,家守清贫书不贫”句。老友俞樾(曲园)赞曰:“夫子自道,得其实矣!”

  • 标签: 杭州 丁丙 纺织业 现代 生平事迹
  • 简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学说作为特定的历史理论形态,它无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失去了应有的历史作用,然而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伦道德遗产,其中有不失其积极因素,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理论和人生的启迪。孔孟人生学说涉及到人生...

  • 标签: 人生学 孔子 “爱人” 孟子 自律精神 自我意识
  • 简介:现代化中的儒家传统马东玉将来儒家传统的命运究竟会怎样?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对当代新儒家的传人来说,却是忍心动性的大问题。被世界学术界公认的老一代新儒家粱漱溟、熊十力等已经作古,活动于港台、闻名于西方的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第二代...

  • 标签: 儒家传统 现代化 当代新儒家 杜维明 西方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 简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随着语言的发展,总得有新的词典来反映语言的变化;随着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修订和增加,总得有词典来体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问世正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它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是帮助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是面向广大汉语学习者的标准语文范本。

  • 标签: 语言文字 词语 语言学家 现代汉语词典 语文生活 规范词典
  • 简介:广东是中国摄影艺术事业的发祥地。物理学家邹伯奇于1835年受《梦溪笔谈》的启发,而对照相进行研究,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自制出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比世界照相机的发明仅迟5年);广东又是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术、开办照相馆和最早出版摄影书刊的地方。从而造...

  • 标签: 现代摄影 摄影艺术 艺术发展 照相馆 广东 孙中山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成为京剧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全国各地的剧团集中力量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北京京剧团(今北京京剧院的前身)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其中之一。从1964年《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公演、获得成功算起,到今年已然是整整50年了。

  • 标签: 《沙家浜》 现代京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北京京剧院 演出 排练
  • 简介:陈烟桥(1912—1970),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市龙华区)人,原名炳奎,学名希荣,曾用笔名李雾城、米启郎,我国现代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陈烟桥就活跃在新兴版画艺术舞台上,是亲炙鲁迅教诲和器重的第一代新兴版画家。他手拿画笔和刻刀,追随鲁迅先生的足迹,投身新兴木刻运动;他向往光明和自由,以刀笔为枪,奋战在民族救亡文艺运动第一线;他执着于艺术,讴歌时代和人民,献身于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 标签: 现代版画 美术理论家 版画艺术 30年代 20世纪 木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