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物质依赖病房成瘾物质流入的因素,并探究防范途径。方法:研究中选取本院物质依赖病房在2019年1月-2021年9月发生的12例成瘾物质流入事件病房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原因、药物流入途径以及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同时整理分析相关防范措施。结果:流入病房成瘾物质中,包含新型毒品[66.67%(8/12)]、酒类[25.00%(3/12)]以及海洛因[8.33%(1/12)]。从其流入途径看,主要包含朋友探视带入[58.34%(7/12)]、外卖形式带入[25.00%(3/12)]、经病房外墙送入[8.33%(1/12)]以及患者入院时自行藏代[8.33%(1/12)]。从相关时间发生时间来看多味中午及夜晚医护人员不足时段,其中11例均在12点-14点[41.67%(5/12)]以及19点-21点[50.00%(6/12)]之间,仅1例为其他时段(夜间22点-23点)[8.33%(1/12)]。从12例事件结果来看,患者使用药物5例,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7例,未发生严重医患纠纷。结论:物质依赖病房成瘾物质流入事件是物质依赖病房管理的重中之重,对此,合理强化病房管理,加强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合理防范成瘾物质的流入十分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疼痛科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的体会。方法于本院疼痛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作为样本,采用随机抽签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不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治疗有效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基础护理评分(23.02±0.10)分、环境护理评分(23.46±0.09)分、心理护理评分(23.98±1.84)分、护理态度评分(24.24±0.01)分、治疗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0.74±3.19)d,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0.05)。结论应从细节、时间两方面,将无缝隙护理应用到疼痛科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细节的完善性及护理时间的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状况。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186例脑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9.25%(73/186)。共分离致病菌121株,痰标本106株,脑脊液标本9株,中段尿标本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7株,其敏感的抗菌药物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1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3株为泛耐药菌。革兰阳性球菌31株,多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敏感;15株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葡萄球菌的57.69%;5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全部耐药,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真菌23株。结论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葡萄球菌、肠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比例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QCC活动用于外科病房护理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6例普通外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观察组病例实施品管圈活动,给予对照组病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观察组成员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各种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有1例输液渗漏,2例管道脱落,1例误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2%,对照组有2例坠床、3例管道脱落,2例输液渗漏,2例误吸,跌倒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57%,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成员在实施品管圈圈前其团队凝聚力为(1.7±0.3),实施后为(5.8±0.3),协调沟通为(5.2±0.5),实施后为(8.4±0.6),活动与信心为(3.3±0.2),实施后为(5.7±0.6),解决问题能力为(3.4±0.6),实施后为(7.9±0.2),品管圈方法运用为(1.3±0.40),实施后为(6.2±0.6),护理人员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实施前后对比有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临终关怀病房近2年来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院临终关怀病房不良事件质量管理控制的水平,以避免患者因不良事件而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015年在本院临终关怀病房住院的1000例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发生不良事件的306例次病例,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特点、不良事件种类、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和不良事件处置措施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患者年老体衰,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患者长期卧床,合并心脑血管病和晚期癌症患者及认知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患者不良事件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转归,也会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经济负担。为此,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应转变管理理念,强化培训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同时积极治疗患者原发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