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近5年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证候研究情况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期刊文献,并分析总结其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收集整理合格文献共84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文献进行分析:近5年研究相关证候文献主要是糖尿病(24篇)、糖尿病肾病(17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篇);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总的主要证候为阴虚证(50.91%)、气虚证(43.05%)、血瘀证(29.73%)、痰浊(湿)证(24.32%)。结论:气虚、阴虚作为基本病机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并随着其病程的推移血瘀、痰浊(湿)等病理因素日显突出。因此在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益气养阴,并结合病情配以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浊之法。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厥阴体质及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9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筛选出厥阴体质和阳明体质患者,分为厥阴体质组71例、阳明体质组22例;研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结果93例患者出现较多的证候是阴虚证及气虚证,在此基础上厥阴体质组还多见风阳证,阳明体质组还多见结热证和血瘀证。对2组证候分布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厥阴体质组风阳证出现的频率较阳明体质组多(P〈0.01),阳明体质组结热证出现的频率较厥阴体质组多(P〈0.01)。2组其他证候出现的频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阳证与厥阴体质糖尿病患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热证与厥阴体质患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厥阴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风阳证较阳明体质患者明显偏多,体质与证候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体质辨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目的明确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证候、证素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四诊信息,联合应用有监督及无监督统计学方法,对恶性转化过程中非萎缩性胃炎(CNAG)、萎缩性胃炎(CAG)见腺体减少、CAG见肠上皮化生、CAG见上皮内瘤变、原发性胃癌5个阶段的证候、证素进行判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在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整体存在"虚实夹杂、由实至虚"的证候演变规律,而在CAG阶段,呈现从虚实夹杂实证偏多,到虚实夹杂虚证偏多,再到虚实夹杂实证偏多的证候演变趋势;结合证候要素的变化,气滞、热、湿、阴虚、气虚、阳虚、血虚、血瘀、痰均贯穿从CNAG到原发性胃癌发展始终,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呈现气滞、热(实)→气滞、气虚→阳虚、气虚→气滞、热(虚)→血瘀、气虚的变化趋势。结论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具有虚实转化的证候、证素演变过程,其关键病理阶段为肠上皮化生,在临床进行有效的干预,实现既病防变,是阻断、逆转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的可行途径。
简介:目的观察右归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阳虚证的疗效。方法将136例2型糖尿病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治疗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右归胶囊。比较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医阳虚证证候评分,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DMQL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2组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阳虚证候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凉腹泻、少气懒言、腰膝酸软、手足凉麻、面足水肿、口干多饮、性功能减退、夜尿频多评分,治疗组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阳虚证证候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DMQLS评分2组较本组治疗前均下降(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68例中,显效15例(22.1%),有效46例(67.6%),无效7例(10.3%),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68例中,显效9例(13.2%),有效32例(47.1%),无效27例(39.7%),总有效率为60.3%。经秩和检验,Z=-3.491,P=0.000,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右归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阳虚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与其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412例糖尿病患者按照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DR分级之间的关系。比较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DR各级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出现较多的前10个中医证候要素为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气郁证、脾气虚证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2级、3级、4级、5级(P〈0.005)。阴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5级(P〈0.005)。阳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3级低于4级、5级(P〈0.005)。痰湿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肾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结论DR患者中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出现较多,其中肝虚证在中晚期较重,阴虚证晚期较重,气虚证伴随疾病整个过程;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出现略少,但阳虚证、痰湿证和肾虚证晚期明显加重。
简介:目的观察凉血清热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凉血清热方口服,对照组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2组均外用芩柏膏。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40例中,显效33例(82.5%),有效7例(17.5%),无效0例(0.0%),总有效4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40例中,显效16例(40.0%),有效18例(45.0%),无效6例(15.0%),总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5.0%。经秩和检验,Z=-2.371,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红斑、鳞屑、瘙痒、口干咽痛、心烦易怒、大便方面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PASI评分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凉血清热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