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ABI检测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最近1年内收治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抽取30例患者作为实验的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30例无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ABI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BI检测值比对照组更低。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本院收治中风心脑血管病患者参与研究,从中随机抽选患者80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这8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丹红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指标以及总有效率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对中风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静脉溶栓对青年急性脑梗塞活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08例患者均为青年急性脑梗塞活缺血性脑血管病,入组时间为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展开,分别采用静脉溶栓(实验组,n=54)及常规治疗(对照组,n=54)开展临床治疗,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更优,实验组发生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及颅内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塞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采用双功能彩超(TCCS)或采用核磁血管灌注成像(PWI)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5月40例ICVD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入组患者均分别接受TCCS与PWI检查,比较ICVD阳性检出率以及病灶检出率。结果:TCCS的ICVD阳性检出率为52.50%,PWI为80.00%,TCCS+PWI为97.50%,TCCS+PWI的ICVD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TCCS或PWI,P<0.05;PWI的ICVD阳性检出率高于TCCS,P<0.05;TCCS检出阳性病灶检出率为53.95%,PWI为89.47%,TCCS+PWI为98.68%,TCCS+PWI的阳性病灶检出率高于TCCS、PWI,P<0.05;PWI的阳性病灶检出率高于TCCS,P<0.05。结论:对于ICVD患者采用TCCS+PWI进行诊断可提升疾病检出率和病灶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患者均为24小时以内发病,按病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146例,TIA组123例,并选择同期查体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其血浆LPA水平及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组入院第一天、第三天分别做NIHSS评分,第三天复查血浆LPA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TIA组住院时(发病24小时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住院第三天依据NIHSS评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LPA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5);3.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与对应血浆LPA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性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LPA显著增高,NIHSS评分与对应的血浆LPA水平呈正相关。因此,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标志物,使早期干预和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脑血管病诊断时,探究介入脑动脉造影术的操作步骤、应用疗效及在准确性方面评价。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后,确定参与的患者有65例,具体构成为:脑血管病患者,在抽取时间方面,介于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而后提供介入脑动脉造影术检查,统计最终结果。结果:(1)脑血管疾病中,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其他,在经历脑动脉造影术检查后,其诊断准确率为92.50%、85.71%、75.00%、80.00%、80.00%;(2)介入治疗后,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有效率为95.38%(62/65)。结论:临床检查过程中,介入脑动脉造影术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提升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性,对患者治疗效果的保障较好,值得推行。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60例大咯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以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介入治疗组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包括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存活率、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存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缩短恢复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在大咯血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肝癌治疗中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分析。方法:将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60例肝癌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研究组,均30例,对照组予以经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术干预,研究组予以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时间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穿刺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肝癌治疗中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管介入术中经桡动脉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60例外周血管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穿刺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桡动脉入路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经股动脉入路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时间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穿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周血管介入术中经桡动脉入路具有明显优势,能缩短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及穿刺时间,并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收诊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与两侧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与ABI指标低于对照组,FMD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通过改善脑部的血流强度和促进神经细胞的活性,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与两侧踝肱指数,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与体重指数(BM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在社区服务中心筛查1456例高危心血管疾病人群,通过身体健康的频率计算了两者之间的分布和BMI,IMT和中医体质识别评分表用于对体重进行评分,获取每位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并分析中医体质与BMI和IMT之间的关系。结果单纯体质者913例(62.71%),两种或两种以上者543例(37.29%)。结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中医体质和BMI与IMT相关。通过确定高危人群的中医成分,对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