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0例PACG患者为对象,按照其入院治疗的奇偶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皆进行药物控制眼压,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同时给予常规的青光眼临床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压及心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没有太大差别,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没有明显差异,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有明显的下降,但是实验组患者的眼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围手术期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眼压情况,促进疾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产妇行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TACS)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剖宫产手术中子宫下段出血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剖宫产术中于子宫下段给予欣母沛注射方式止血,其中部分患者进行联合传统的8字间断缝合的方法止血。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缩宫素的基础上进行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子宫切除率及术中输血率分别为0.00%、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2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的效果好,可有效降低输血率及子宫切除率,减少手术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比较经济实惠,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掌指骨斜形骨折选择微型钢板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2月本院掌指骨斜形骨折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螺钉组50例,选择螺钉固定治疗,钢板组50例,选择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螺钉组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钢板组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4%;钢板组手指关节总体活动度低于螺钉组,相比健侧握力丢失度小于螺钉组;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13±1.85)周,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7.02±1.63)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4%。结论微型钢板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掌指骨斜形骨折各有优缺点,临床应该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拔牙与不拔牙对患者疗程、牙齿排列、面形及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2月由我院正畸专家按照患者治疗前的X线片、模型、面颌相片等临床资料挑选出的既能采用不拔牙,又能采用拔牙进行治疗的45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拔牙治疗,对照组采用不拔牙治疗,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覆牙合覆盖、牙齿排列、侧方咬合关系、中线以及侧貌,以5分制逐项为每位患者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的疗程。结果两组之间的覆牙合覆盖、牙齿排列、侧方咬合关系以及中线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程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侧貌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在覆牙合覆盖、牙齿排列、侧方咬合关系、中线等方面都具有类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与不拔牙患者相比,拔牙患者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侧貌面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1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月12月-2016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50例,随机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施行单纯的小梁切除手术,给予实验组的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视力和眼压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8.73%)明显优于对照组(8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对扎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物理诱导睡眠、音乐疗法、松弛疗法、疼痛护理、睡眠卫生指导、心理干预等睡眠行为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睡眠治疗。结果在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在睡眠指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实施护理干预后护理组患者的睡眠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谈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为青光眼手术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22例患者,随机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1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质量。结果干预组护理前的的睡眠质量评分总数为16.3±3.5,对照组护理前的的睡眠质量评分总数为16.5±3.8,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1),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总数为8.9±4.5,对照组护理后的的睡眠质量评分总数为16.3±3.3,干预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小梁切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120例闭角型青光眼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研究,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分别为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视力水平、眼压、前房深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以上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方案的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其对于患者眼压的降低、视力水平的提高等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激光虹膜周边切除与虹膜周边成形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某院在2013年1月—2015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0例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虹膜周边成形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手术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完全成功率为60%,观察组患者的完全成功率为62%,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激光虹膜周边切除与虹膜周边成形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都比较显著,安全性高,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对早期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前后,其眼压、视力与负面情绪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表字法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眼压、视力与负面情绪的评分情况。结果护理结束后,两组患者眼压均显著降低,视力均明显升高,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没有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2016年期间在本院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的40例患者,按抽签方式分为2组,20例/组。观察组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输液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降低,疾病知识得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增进患护关系,减少医疗成本。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螺旋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及测定腰骶角对腰腿痛相关性中的应用以及具体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门诊及住院腰腿痛患者2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24例,女性106例;年龄24~78岁,平均46±8.5。再选取2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及方法,从而判定腰椎间盘突出及腰骶角测定对腰腿痛的相关性,为临床病因诊断提供依据。结果螺旋CT结果显示,观察组230例腰腿痛患者中发现椎间盘突出171例,腰骶角异常104例,异常率为93.91%;对照组230例中发现椎间盘突出23例,腰骶角异常34例,异常率为4.78%,两组的异常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及测定腰骶角对腰腿痛相关性具有一定价值,腰腿痛的原因诊断明确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简单、价廉无创,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易于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