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直立调节性障碍儿童自主神经功能情况。方法平卧位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测血压,然后安静直立10min后再作复查心电图并测血压。结果阳性率达85%,直立试验阳性儿童由直立位转为平卧位,头晕、心慌、恶心等症状均消失或缓解。结论直立调节性障碍是儿童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引起。

  • 标签: 直立调节性障碍 心电图 血压直立试验 儿童
  • 简介:目的: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mm2区域组织内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微循环状态。

  • 标签: 脑出血 微循环 大鼠 血肿清除术
  • 简介:过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表明心肌细胞为不可逆性坏死,但随着冠状动脉再通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冠状动脉搭桥术(bypass)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开展,人们发现,尽管常规心电图和心肌灌注显像为不可逆性缺血改变,也不一定就是心肌坏死和瘢痕形成,相当部分病例,左心室功能降低是由于可逆性心肌缺血所致,原梗死区无收缩功能或收缩功能异常心肌节段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可逐渐恢复功能,这种血流再灌注后可恢复心肌即称"存活心肌”.由于重建血运后"存活心肌”正常化意味着左室功能恢复,前瞻性地估计梗死后心肌是否存活对决定是否值得重建血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

  • 标签: 存活心肌 血流再灌注 检测方法 动态特征 心肌梗死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76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85例).观察患者入院、发病90d时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及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NIHSS分别为(12.9±6.7)分、(12.8±6.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90d时,分别为(7.4±4.1)分、(10.0±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入院时与90d时BI评分差值,杓型组患者为(38.4±18.4)分,非杓型组患者为(19.7±1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均较血压昼夜节律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脑梗死预后.

  • 标签: 血压昼夜节律 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发病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代谢产物变化.方法纳入2013年1月~1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诊治冠心病患者400例,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92例,年龄(61.1±10.1)岁.所有患者均行PCI,术前及术后1个月抽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分析软件分析代谢产物变化.结果与PCI前比较,PCI后冠心病患者瓜氨酸、皮质酮、钴胺素、D-核糖-5-磷酸、苹果酸、血清素、羟基胆固醇、磷脂、心磷脂、胆固醇、前列腺素F、3-羟基戊基肉碱、1,25-二羟基D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I前比较,PCI后冠心病患者类固醇激素、类固醇、甘油磷脂、亚油酸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前后机体代谢发生改变,代谢产物和相应代谢通路明显变化,为介入术后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冠心病 代谢组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代谢产物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对心电图变化影响。方法对符合要求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入院时、3年后进行定期心电图检查和简明精神病量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及3年后简明精神病量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两次评定结果之间均有差异(P〈0.01),心电图正常范围与异常范围之间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焦虑和抑郁对心电图变化影响可能与脑不对称反应有关,用药期间应注意加强心电图检查。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焦虑 抑郁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血浆F1+2和D-二聚体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和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2和D-二聚体溶栓前后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栓塞质24h,组,栓塞后1周组,每组8只;以明胶海绵溶液经颈静脉注入制备大鼠肺栓塞模型,对照组注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1周(对照组)、栓塞后24h、栓塞后1周时处死。经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活性测定,取肺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现察肺动脉栓塞情况。结果对照组,栓塞24h组,栓塞1周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14.2±4.1)mmHg(1mmHg=0.133kPa)、(26.1±7.5)mmHg、(26.1±6.8)mmHg(P〈0.05);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4.1±8.8)mmHg、(80.5±5.8)mmHg、(80.4±13.8)mmHg(P〈0.05);3组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分别为(30.5±7.2)U/L、(53.5±15.9)U/L、(45.8±17.4)U/L(P〈0.05)。光镜下观察,栓塞后24h组肺组织切片均可见多个肺动脉管腔内海绵明胶栓塞,有继发红血栓形成,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栓塞后1周组大鼠部分肺动脉管腔内海绵明胶溶解。结论急性肺栓塞大鼠肺动脉压升高同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明显升高,其程度可能与肺血管床阻塞范围或程度有关。

  • 标签: 肺栓塞 肽基二肽酶A 大鼠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致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冠心病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1],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对心脏有一定损伤,故寻找一种诊断价值高无创指标变得更加重要。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是由一种急性时相蛋白[2],是肝细胞在炎症基础上合成和分泌,研究发现其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独立于血脂并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 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中含量。方法测定4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浆EDRF、vWF、TNF含量,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患者vWF、TN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EDRF明显降低(P〈0.01)。(2)大梗死组与小梗死组相比较,vWF、TNF水平升高和EDRF水平下降均有显著差异(P〈0.01)。(3)急性期脑梗死患者vWF升高与TNF呈正相关(r=0.72、P〈0.01),vWF升高与E.DRF呈负相关(r=-0.74,P〈0.01)。(4)恢复期脑梗死患者vWF、TNF及EDR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 标签: 脑梗死 内皮细胞舒张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血液.心衰多由心肌病变或机械性循环障碍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或不足所致.如心脏排出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即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而慢性原发性必肌病变和心室长期压力或容积负荷过重,可分别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收缩力受损,从而出现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大多有各器官慢性充血(或瘀血)表现,因而通常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病 临床意义 基础治疗 急性心功能不全 心脏负荷过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血液中CRP水平与其相关疾病关系,探讨CRP在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中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某院2003-2008年间血液相关疾病患者12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RP含量,并分析CRP水平与各相关疾病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CRP值为8.24±1.85,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CRP值为40.15±8.77,恶性血液病伴有发热患者CRP值为11.68±3.04,代谢综合征(MS)患者CRP值为2.88±1.06,尿毒症血液透析病患者CRP值为12.88±7.46,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CRP值为轻度中毒3.87±0.34,中度中毒0.92±2.01,重度中毒27.45±10.48。结论各类型血液相关疾病患者CRP值均较相对应对照组CRP值有所升高。该值可作为早期判断上述各类疾病发生指标,为预防上述类疾病提供合理科学依据。

  • 标签: 血液 生化指标 CRP 检测
  • 简介:目的测定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变化及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5月-12月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27例,男性50例,女性77例。将患者依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脂血症组(84例)和非高脂血症组(4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计算得出相关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LY30值、EPL值、AA值以及ADP值。结果与非高脂血症组比较,高脂血症组R值、K值降低,Angle值、MA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高脂血症风险与R值、K值呈负相关,与Angle值以及MA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8、r=-0.304、r=0.409、r=0.266(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Angle值是冠心病高脂血症危险因素,逐步回归得到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8.938+0.154Angle。结论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存在更高血栓风险,应充分重视凝血功能监测。

  • 标签: 冠心病 高脂血症 血栓弹力图 血栓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肌钙蛋白(cTnⅠ)在老年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心肌损伤中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老年AOPP120例,据中毒情况分三组:轻度组30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48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4小时、3天、7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其NT-proBNP、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同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120例患者中合并出现中间型综合征有46例(IMS组),非IMS组74例,分别对比IMS组、非IMS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及心电监测情况。结果中、重度组患者NT-proBNP、cTnⅠ、CK、CK-MB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患者NT-proBNP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三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NT-proBNP、cTnⅠ、CK、CK-MB值在同一时间组间两两比较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MS组心电图ST-T、房室传导阻滞(AVB)、室性心动过速(VT)变化比例比IMS组低(P〈0.05);重度组患者MODS及猝死发生率高于中度组(P〈0.05)。结论随着老年AOPP患者中毒情况加重,其NT-proBNP及cTnⅠ升高越明显,对患者NT-proBNP进行检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心肌损伤程度。

  • 标签: 中毒 有机磷化合物 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
  • 简介:资料与方法观察自2002年6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断及分级采用WHO(1998)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男104例,女16例,年龄60~85岁,平均(71±6)岁,其中60~69岁组50例,70~79岁组40例,80~85岁30例.高血压Ⅰ级29例,Ⅱ级41例,计70例,为高血压组.Ⅲ级50例(并发脑血管病24例,心绞痛13例,心肌梗死6例,心力衰竭4例,肾功能不全3例),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动态血压 靶器官损害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rainnatriuretiepeptide,BNP)浓度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etion,AMI)预后关系。方法76例AMI患者分别在急性期24~48小时内和4—7天抽血检测BNP,经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平均12月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二次血浆BNP浓度差异。结果AMI后第一次血浆BNP值(467.8±198.9)ng/L和第二次BNP值(422.6±165.5)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0.2±28.4)ng/L,P〈0.01;发生总心血管事件患者第一次血浆BNP值(558.4±146.8)ng/L和第二次BNP值(586.7±184.6)ng/L比较,第二次血浆BNP浓度有进一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而发生死亡组和心衰组第二次血浆BNP浓度均显著高于第一次[其值分别为(676.7±167.6)ng/L对(492.5±203.2)ng/L和(647.2±117.4)ng/L对(545.1±68.3)ng/1,P均〈0.05];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第一次血浆BNP值(411.9±132.4)ng/L和第二次BNP值(289.6±105.4)ng/L对比第二次血浆BNP浓度显著下降,P=0.015。结论AMI急性期BNP浓度显著升高,BNP浓度持续或进一步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BNP浓度动态变化可作为AM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预报因子。

  • 标签: 心肌梗死 脑钠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