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2024年6月30日30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发生造影剂肾病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共计42例)与对照组(未发生造影剂肾病,共计258例)。比较两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血浆MIF水平差异,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因素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最后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Scr、CysC、MIF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Scr、CysC、MI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慢性肾病病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造影剂注射剂量>100mL是引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Scr曲线下面积为0.856、CysC曲线下面积为0.846、MIF曲线下面积为0.912,P=0.000,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MIF对ACS患者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78例中晚期孕妇的胎儿脐动脉血流,其中510例为正常脐血流动力学指标,168例出现异常脐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与脐带异常、临床病理妊娠、胎儿畸形等关系密切,并可以借此预测妊娠结局,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情况。结论产前进行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判断胎儿宫内变化及胎儿畸形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预测胎儿宫内窘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黄芪六一汤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以黄芪六一汤治疗糖尿病为指导,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黄芪六一汤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有效分子进行预测.预测过程中收集化学结构数据、基因组学数据、蛋白组学数据、药理学数据.结果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即黄芪六一汤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有效分子共20个;黄芪六一汤可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线粒体以及细胞器膜,并通过与各种离子和物质相结合的方式影响跨膜和转运作用.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氧化磷酸化、脂类代谢、甾体激素合成代谢途径,也参与2型糖尿病引发的心肌收缩和由于神经系统变形或退化引起的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症等并发症.结论黄芪六一汤通过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参与能量代谢而达到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中期进行血清学筛查对产前诊断以及妊娠结局预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进行孕中期血清学筛查的170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可选择AFP(甲种胎儿球蛋白)、Free-β-HCG(游离-β亚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μE3(血清学游离雌三醇)双标试剂盒联合检测。对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随访。结果:所有孕妇中,其存在妊娠高风险患者占831例,其产妇年龄超过35岁的患者占139例,剩余692例的产妇年龄低于35岁,阳性风险检查率为4.5%,其新生儿缺陷类型中,21-三体综合症检出率占660例,18-三体综合症的检出率占77例,开放性神经管缺陷检出率占94例,高风险患者中年龄大于35岁产妇占84例,其染色体异常阳性检出人数为11例,异常检出率13.1%,产妇年龄低于35岁占414例,其染色体异常阳性检出人数为14例,异常检出率3.38%,,不同年龄其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显著(P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判别分析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无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08—2009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89例,按照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47例和无腔隙性脑梗死组42例。对两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用来建立判别函数模型,对两组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预测。结果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进入最终判别模型的指标有3个: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IMT。所建立的判别模型预测两组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敏感性为82.98%,特异度为88.10%,诊断符合率为85.39%。结论所建立的判别模型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准确度较高,可用于预测糖尿病发生脑梗死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危重症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500例留置中心静导管患者,采用改良危重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分数≥15分则发生感染的高危分值,将40例≥15分患者纳入观察组,并与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15分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80%患者的改良危重评分≥15分,给予这些患者集束化护理,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使用率下降至60.55%,感染率下降至0.22%。结论改良危重症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变化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及中风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研究组,在血透前按血钾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血钾<5.5mmol/L患者为A组(n=27);血钾5.5~6.0mmol/L患者为B组(n=31);血钾>6.0mmol/L患者为C组(n=22)。三组患者予以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检测校正QT离散度(QTcd)、QT离散度(QTd)、校正后最大QT间期(QTcmax)、最大QT间期(QTmax);分析肾衰竭患者血钾水平与心电图QTc间期的相关性。血透后追踪随访研究组人群3年,按照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应用Cox分析比较QT间期等指标的危险系数,评估QT间期指标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A组QT离散度(QTcd)、QT离散度(QTd)、校正后最大QT间期(QTcmax)、最大QT间期(QTmax)显著小于B组,B组小于C组(P<0.05)。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前血钾与QTcd间期呈正相关(P<0.05)。A组血透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结论 慢性肾衰晚期病人透析前QT间期、QT离散度(QTd)显著延长,血透后卒中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QTd和QT间期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