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诸如抄袭之类的不正学风在当前整个学界腐败中只是末流,而学界腐败又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相勾连并以之为根基。故而,仅仅惩治一些学术不端者,对于中国大陆“不正学风”的“改正”,只能是杯水车薪。进而言之,中国大陆要有良好的学术秩序和风气,还须走很长很长的路。林毓生教授关于“汪晖涉嫌抄袭”事件的意见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基本精神值得高度肯定。相反,王斑教授、陈晓明教授等先生的看法“负价值”大而“正价值”小。诚然,对作为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以及仓促写成的公开信或短文,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对待学术论文那样要求它达到论证充分、措词严谨、结构完整的水平。但既然是学术者针对“文艺学学术事件”的言说,其言说就必须首先做到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不背离“科学精神”,能遵循学理和相关的规范,不然,便会给学术界添乱。
简介:在文学批评领域,可能很少有像汪政、晓华那样处在边缘却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同样,在这个行当里,也可能很少有像他们那样,长期蛰居在苏北的一个小城里从事着一种需要一个大都市图书馆才可以支撑着的文学事业。当然,还有,在这个圈子里,也可能只有他们夫妻"二人转"对这份文学事业有着共同的志趣与深度追求。而如果说到本质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还是他们那种广阔的批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真诚的批评态度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及在学术方法上与所谓科班们的迥异--他们从阅读经验起步,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构建起了他们自身的批评体例、批评价值观和极富才情的批评话语体系。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汪政、晓华在理论视野、知识结构、话语方式、批评勇气等方面,显然有着自己介入文学的方式,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文学形式美的关注。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时,也更多关注作家的艺术趣味,侧重从艺术上来剖析其成绩和得失,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艺术追求。他们是严肃的,在对大作家的批评中,不怯于否定,对待默默无闻的小作家,也不吝于去发现优点。他们虽然一直没有依靠"炒作"而博得大名,却始终被批评界认可,为作家和读者所信赖。批评家贺仲明说:"当代中国文学有汪政、晓华如此美丽的批评、批评家是一大幸事。读着他们的批评文章,循着他们的批评轨迹,本来感觉颇为浮躁凌厉的批评界也似乎因此美丽沉静了不少。"
简介:“批评”是什么?搞批评的人未必常常问自己。倒是不搞批评的常常会发问,并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某些作家或读者更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批评家作出要求或指责。批评家的压力之一就从这里来。这种压力对我往往作用不大。因为我不是批评家,或者说,我不是以批评为职业的人。在我这里,“家”是否标志着某种“成就”倒在其次,因为“家”首先标志着某种分工。说你是某某“家”,首先是说你是以某某工作为职业的人。而我,只是一名教师,喝粉笔灰的那种。粉笔灰喝的多少与好坏,是我需要承担的责任。
简介:王宁,江苏扬州人。197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9年在北京大学获得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前往乌德勒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AcademyofLatinity)院士,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外籍院士,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