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及实地考察记录,运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方法,从图像细节方面考察了河西地区维摩诘经变遗存;微观分析维摩诘经之佛国品、方便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法供养品五品图像内容,尤其侧重那些以往学界遗漏的细节,并对部分细节图像的来源和内涵进行了阐释,进而梳理了各自的发展脉络。

  • 标签: 河西地区 唐宋时期 维摩诘经变
  • 简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合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 简介:莫高窟第205窟是武周时期开凿的一个重要洞窟,壁画题材比较复杂。本文主要对西壁2铺观音图像进行考察,辨识出一些榜题文字,其中“圣历”年号的发现为确定此窟建造年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西壁2铺观音像所表达的内容是观音向世俗信仰者施予财宝、施予甘露,具有观音与信仰者互动的图像特征,可能受到密教观音的影响。在以观音为主尊的佛教造像中,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观音与信仰者互动的图像,而后有密教观音中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的图像以及产生于中国的引路菩萨、送子观音等大量互动或观音图像,因此205窟这组观音图像是研究观音信仰的一个重要材料。

  • 标签: 武周造像 莫高窟第205窟 施宝观音 施甘露观音
  • 简介:敦煌石窟晚唐第156窟《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女子乐舞服饰,涉及发式、面饰、衣装、鞋履、佩饰等.这些乐舞服饰,是在我国中原乐舞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域乐舞服饰以及中亚服饰等城外有益成分形成的.

  • 标签: 女子 乐舞服饰 民俗 敦煌石窟
  • 简介:文物领域利用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 标签: 观音寺 壁画 虚拟修复
  • 简介:八大山人和石涛是十七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两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个性派画家,他们都是明宗室的后裔,在清移明祚的政局巨变中,经受了国亡家破的惨痛经历,他们都选择了遁入佛门的道路。托迹空门之后,他们又以书画创作作为慰籍心灵和寄托精神的载体,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传统艺术有选择地吸收并自出新意,自立我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各自建立起个性色彩强烈的艺术风格,蜚声至画坛。

  • 标签: 八大山人 个人情感 石涛 导读 绘画 图像
  • 简介:在媒介融合下,"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模式开启了爱国主义的新宣传时代,本文以红岩联线官网为例,了解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分析了网络红色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是史料图像的严肃之美;二是宣传图像的崇敬之美。认为网络红色文化图像的运用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内容挖掘更加深刻,从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 标签: 红色文化 “红岩精神” 网络图像 审美特征
  • 简介:对于大汶口文化陵阳河、大朱家村等遗址出土的“”、“”图像文字,笔者曾将它解释为新石器时代部族中负责观察大火星(星宿大火)的出没以确定农时的“火正”对于大火星观察祭祀的反映。

  • 标签: 文字 图像 婴儿 起源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
  • 简介: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敦煌 西域 吐蕃 石窟 虎皮衣饰
  • 简介:古建墙壁题记毛笔文字受霉变污染影响,字迹不清,不利于辨识,而传统算法对文字图像进行分割时未充分考虑污染和文字的特征信息,结果中往往存在误分割或缺损现象。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图像偏振信息的多特征引导GrabCut分割算法,该方法首先对采集的0°、45°、90°、135°四个角度偏振图像进行斯托克斯解算,得到偏振度特征图;然后利用SLIC对可见光相机采集的题记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并提取超像素的颜色特征距和纹理特征距;最后,用偏振度约束区域项,特征距引导边界项,进行GrabCut分割,得到毛笔文字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与未考虑偏振和特征距信息的图割算法相比,分割效果得到较大改善。研究结果可为书法研究和文字拓本的数字化存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也为题记的实体去污修复过程提供充足的科学指引和实验环境。

  • 标签: 毛笔文字 多特征引导 超像素分割 GRAB Cut分割
  • 简介:仔细辨识“三段式神仙镜”上区图像,并结合铜镜铭文,可知“三段式神仙镜”上区图像应为“九子母”画像,此类铜镜宜定名为“九子镜”.这种铜镜大概于东汉后期首先由四川地区的工匠制造,后流传到陕西,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还有零星生产.

  • 标签: 三段式神仙镜 九子镜 九子母 绵阳何家山崖墓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面临着强势西方文化的挑战和被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艺术观念、展览策划观念、解读方式牵着走的危险。因此,中国油画家们应该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生存智慧及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以中国文化背景或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来经营自己的创作策略,在这种情势下,重视本土文化的价值,开创当代中国艺术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态势,将会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 标签: 海外艺术家 中国油画 陈逸飞 陈丹青
  • 简介: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诸民族图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土司区 民族分布 民族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