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山水散文历史悠久,其滥觞可追溯到《尚书·禹贡》。纵览数千年山水散文的发展,可以发现三条提升轨迹:山水散文由客观记叙到主观抒怀,从景中无我发展到景中有我,主体意识渐趋显豁强烈;由文意单纯到笔致繁富,从单写山水风物发展到兼写天人境界、家国命运、文化血脉,审美旨趣渐趋丰富充实;由模山范水到写景如画,从刻板的写景状物发展到塑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写作技巧渐趋娴熟高妙。《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在这三个方面都集前人之大成,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一、身许山水的主体风范山水散文必须景中有'人'方魅力横溢,这条创作法则为古人所悟解接受,居然经历了上千年。先秦两
简介:湖北楚调分襄、荆、府、汉四大河派。它的活动地区首先由襄阳发展到荆沙,继而德安与武汉,逐步形成了“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襄河派以襄樊为中心,沿汉水向外传播,上至郧阳,下至钟祥。并流传于陕西,河南南阳、许昌及山东莱芜等地。荆河派以沙市为中心,沿长江向外传播,上至宜昌,下至城陵矾,并流传于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部分县市及东南亚各国。府河派以德安(现安陆市)为中心,流传于随州、枣阳、孝感、应城、云梦、大悟、黄破、应山,以及河南信阳、驻马店、沁阳和山西的晋阳。汉河派以武汉为中心,流传于天门、两阳、潜江、黄冈、黄安、罗田、通山、通城、崇阳、咸宁等地以及安徽、江西、
简介:<正>大司命,掌管生死离合之神。本章“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可证。——洹子孟姜壶“齐侯女丧其(臼男)”一事,铭文有云:“用璧玉备一(祠)于大巫。(祠)誓于大(司)命,用璧,两壶,八鼎。”是大司命司生死寿夭之证。于省吾先生说:“齐人已祀‘大司命’,自不应以楚俗为限。”(《泽螺居楚辞新证(上)》——《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三期第224页)这一章歌辞的主要内容是:大司命偕少司命自天而下,他们的共同任务是“导帝子〔之〕兮九阬”。——“九阬”即九河(说见本书《楚辞九歌各章情节的地理关系》),——决定引湘君顺汉水东流入海,从九河溯流而上,登昆仑,下洋水,至涔阳以迎湘夫人;复从原路回楚,以绕过秦国在汉中东部的封锁线。大司命折疏圃之麻,使少司命持之以“续断”,以解湘君、湘夫人离居之苦。出场歌舞此辞者,灵巫二人:大司命少司命说这章歌辞由两个灵巫歌唱,主要是从下面这几句歌辞看出来的:君回翔兮以下,踰空桑兮从女。“君”和“女”都是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对称关系告诉我们,在实际演唱中,若是
简介:七曜术在早期经过中亚、西域一带传入中原,不免染上这一地区的色彩。对于此事,如要进行深入确切的探讨,恐怕不得不求助于数理天文学的方法,但由于史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迄今尚近于空白。而就较为表面的层次言之,则已有若干有力的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七曜值日的各种译名。这些七曜值日的“胡名”,通过汉字音译转写而保存下来。它们最早起源于何时,至今无从详考。今人的考证只能从唐代译成的《宿曜经》(全名《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出发。《宿曜经》卷下载有“诸国人呼七曜”之名,包括“胡”、波斯、天竺诸语对七曜名称的音译;伯希和、沙畹认为所谓“胡”指康居,故以康居语求出其对音。这里将《宿曜经》所录各语音译、伯希和与沙畹所求得的康居对音,以及三种敦煌七曜术文献中所用的七曜名称,列成一览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