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责任重大,意义特殊,可有效遏制边境村落“虚空化”态势,引导乡村多元文明回归,强化边疆绿色空间的生态支撑,提升边疆各族群众国家认同水平。但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乡村产业发展凋敝、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乡村精英外流严重、传统习俗及伦理资源趋于弱化、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等阻滞因素。应从以培育壮大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以繁荣乡村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激发乡村多元文明复兴;以健全乡村环境保护机制为动力,涵养乡村绿色生态空间之源;以净化乡村社会风气为抓手,营造乡村和谐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加以应对

  • 标签: 边疆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阻滞因素
  • 简介: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在国际领域对国家之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国家内部治理的新课题,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本研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对边疆的影响。研究梳理了自然科学和考古的研究成果,发现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变动不绝于耳。边疆不仅仅是中国的生态屏障所在,由于地理地貌的构成特点,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区域。未来气候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边疆地区在水安全、粮食和国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海岸线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方面都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些都将成为边疆治理的新内容。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在工业化发达地区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资源消耗以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的生产活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走生态发展之路。同时,建立边疆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机制是边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当今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 边疆治理 气候适应
  • 简介: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广义上讲,饮食是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关于一个国家或民族饮食活动的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统一体,包括饮食种类、原料生产、加工技艺,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民俗风情、宗教礼仪、伦理教化、人际交往等。

  • 标签: 饮食业 应对方略 人类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 清真 食物需求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
  • 简介:汪篯先生《隋唐耕地面积问题研究》原是三篇研究札记,分别题为《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是应受田数》《唐代实际耕地面积》,先后于1962年8月至10月发表于《光明日报》史学栏目,与此前发表的《隋代户数的增长》一起以"隋唐史杂记"为副标题贯之。

  • 标签: 耕地面积 面积问题 隋唐史 史籍 《光明日报》 副标题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59~1961年中央与地方的"报告—批转个案—指导全局"的互动关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分析当时严重灾情为什么迟迟没有得到上报和应对。分为三个阶段:1959年庐山会议前中央比较重视灾害和饥荒问题,要求"一点也不要隐瞒";1959年庐山会议前后,广东、贵州、甘肃及农业部报送的几个灾情"并不严重"材料,迎合了毛泽东反右倾、进一步"大跃进"的需要,使全国大部分地方不敢将灾情和饥荒如实汇报;1960年6月起,中央认识到灾情和粮食危机十分严重,开始把抗灾保粮作为主要任务,但是全面救灾工作已经延误了一年。这种撇开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由地方党委个人直接向中央最高领导人报告,中央最高领导人又带强烈倾向直接批转个案的反馈系统,造成了报喜不报忧的弊病,是三年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

  • 标签: 三年自然灾害 报灾机制 严重饥荒
  • 简介:2010年是《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和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一年。全省地方志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抗震救灾志、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工作.加快年鉴编纂、地方志资源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川省 开发利用工作 抗震救灾 资源建设
  • 简介:2003年,全省地方志工作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推进地方志事业深入发展。为全省两个文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

  • 标签: 省委 党代会 省政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放思想 两个文明建设
  • 简介:2002年是我省地方志工作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全省地方志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全省志书续修试点工作的健康开展;振奋精神,排除干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续修 志书 会议精神 四川 十五届六中全会
  • 简介:2001年是新世纪和我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续修志书的起步年。全省地方志工作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搞好本届修志和续修志书的各项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

  • 标签: 修志 续修 志书 地方志工作 开拓进取 陕西
  • 简介:2002年,陕西省地方志工作要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结合我省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我省两个文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再创佳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

  • 标签: 省委 十五届六中全会 党代会 中共 省政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简介:2008年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省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地方志机构要继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志工作。认真学习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握实质。按照全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工作规划,经过制定编纂方案、资料收集、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的准备,《四川省志》各分卷和市县级志书将进入志稿编纂的重要阶段,为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年工作安排如下: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四川省 第九次党代会 地方志机构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无论地缘位置还是其丰富的油气储备都成为各国及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重要舞台,这其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斯兰国家中最具典型的土耳其与伊朗在中亚的影响与渗透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中的对策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 标签: 中亚地区 伊斯兰 土耳其 伊朗 中国
  • 简介:油饰彩画,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防腐、防晒、防潮的保护作用,又有美化建筑色彩、强化建筑艺术美感的功能,使建筑形体美与色彩美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建筑上的传统特色.

  • 标签: 明代 建筑油饰彩画 太原拱极门 地杖 油饰方法
  • 简介:跨入21世纪的浙江,正处在由提前实现小康向提前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有着优良传统的地方志工作,也正处在第一届修志基本结束,续修工作深入开展的新阶段。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年。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续修工作 修志 编纂 小康 现代化
  • 简介:2002年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以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努力建设文化大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和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编纂 工作会议 浙江 精神
  • 简介: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全面建设海峡西峡经济区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进我省第二轮修志的关键之年。今年我省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机关为抓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和全省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会议精神,落实全省地方志第六次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在服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进一步推动方志事业的发展。总体要求是:以抓好机关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机关。积极稳妥地落实机构改革方案.为方志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落实“一纳入、五到位”为突破口,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编纂委员会 海峡西岸经济区 “十一五”规划 福建省 “三个代表”
  • 简介:1907年11月6日,营口叶亮卿开办的东盛和等五联号突然倒闭,波及整个营口,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清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几经协调、商讨,最终由户部银行筹款150万两进行救济,从而稳定了商业秩序。通过该案处理过程,能看出清政府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开始发挥保护、救助经济的作用。但救济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多方考虑及利益纠葛。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式金融机构与督抚、地方关道等部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扮演着不同角色。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开始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得到扩展和强化。

  • 标签: 经济危机 东盛和 倒闭 清末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