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凝聚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参与血站献血征集活动者共计150名,按照输血检验方式不同分别观察应用效果。每位献血者分别采集两份血液样本,采用盐水法检验血样结果纳入常规组,采用凝聚胺技术检验血样结果纳入实验组,数据对比下观察红细胞凝聚消失情况、凝聚细胞数量和抗体检验情况。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下红细胞凝聚数量、抗体阳性检验率更高,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红细胞特异性凝聚消失情况更低,P<0.05。结论:检验科输血检验工作下利用凝聚胺技术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检出阳性抗体结果更高减少特异性凝聚消失,整体应用优势明显,建议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免疫力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胃癌根治术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之分成两组并行各自营养方法,检测并对比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免疫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CD3+、CD4+、CD4+/CD8+均有所下降,CD8+、sIL-2R则有所上升,术后9天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EEN组CEA、CA19-9、CA125术后第1、9天持续降低且速度快于REN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治疗后体内肿瘤标志物的下降及免疫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VB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影像学检查医师对其行高分辨力MRI(HR-MRI)检查。记录78例疑似VBDA患者HR-MRI检出率、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情况,计算HR-MRI检查对VBD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8例患者经HR-MRI诊断VBDA占比为91.03%,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为9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MRI诊断VBDA的敏感性为95.89%、特异性为80.00%。结论应用HR-MRI诊断VBD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利于提高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的检出正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是否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乌海市人民医院ICU机械通气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对照组,每组23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肌肌力指标(MIP、Pdimax)。结果与机械通气第1天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第7天MIP、Pdimax均有升高(P<0.05);与静脉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第7天呼吸肌肌力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的支持方式对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输血检验中,采取凝聚胺技术后,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体检的80例健康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盐水法检验。观察组采取凝聚胺技术检测。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在抗体检验中,观察组的血液标本中显示抗-D、抗-C、抗-c均为较强凝聚。抗-E、抗-e为强凝聚。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显示抗-D、抗-C、抗-E、抗-e均无凝聚。p<0.05,其次,观察组的检出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使用凝聚胺技术后,10秒内有21例非特异性消失,占52.5%,20秒内有19例非特异性消失,占47.5%。但是,3分钟后,特异性凝聚均未消失。结论在输血检验中,采取凝聚胺技术后,比盐水检验法的特异性、灵敏度更高。同时,该检测方法操作方便,可以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过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血液样本170例,所有样本均检出不规则抗体。将所有样本以凝聚胺技术进行配血试验,并同时以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木瓜酶法进行比对分析。结果170例样本以不同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检出特异性凝集的例数为凝聚胺法67例(39.4%),盐水法13例(7.6%),木瓜酶法51例(30.0%),抗人球蛋白法70例(41.2%)。凝聚胺法与盐水法、木瓜酶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抗人球蛋白法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凝聚胺法与抗人球蛋白法、木瓜酶法检出的抗体例数相当,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盐水法检出的抗体数。结论凝聚胺技术可使致敏红细胞快速出现凝集反应,检测出不规则抗体,不仅能够缩短实验时间,其灵敏度及准确性也更高,操作也更加简便,此方法能够检出常规血型之外的抗体,对保障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