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FINELINETMIIEZ主动螺旋起搏导线的应用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1-2019.6收治的80例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标准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FINELINETMIIEZ主动固定螺旋起搏导线植入)与对照组(常规主动螺旋电极导线植入)各4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析应用后临床效果。结果在总体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完成电极固定的时间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在三尖瓣返流量、起搏电极的电阻、阈值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而在R波高度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INELINETMIIEZ主动螺旋电极导线间隔部起搏可减少手术时间及三尖瓣返流,电阻相对较低,阈值相对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对于改善种植区域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重度牙槽突垂直向骨缺损患者2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全部20例患者中,完成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的患者共12例,5例患者植入种植体,但是上部修复并没有完成,共植入68例种植体。20例患者经牵引成骨种植术治疗,新骨形成比较理想,新生骨平均高度为(12.1±0.9)mm;3例患者发生牵引区意外骨折,分别有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植入感染和牵引区感染。结论应用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能对重度骨量不足进行有效解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D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手术前(5.76±1.71)PD改善为(0.12±0.4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1, P<0.001);下斜肌功能分级由(1.82±0.64)级减少为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 P<0.001);手术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9, P=0.199)。随访期间下斜肌亢进、垂直斜视度、代偿头位均改善,无过矫。结论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垂直斜视安全而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分析垂直管理模式在护理部中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在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内开展本次研究,首先从2024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内从我院抽选100例接受护理的患者,并开展护理质量统计、护理满意度统计,同时对护理团队在开展考核中统计护理人员对疾病的知识普及率以及护理操作规范评分,将统计结果保留。继而在2024年3月之后开展垂直管理模式培训工作,促进全体护理人员掌握垂直管理模式的相关策略与方法,最后在2024年4月至2024年6月期间内继续随机抽选100例接受护理的患者分别统计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对护理团队以考核的方式统计疾病知识普及率、护理操作规范评分等,将最终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本次研究。结果:从最终结果中可以显然看到,无论是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还是护理满意度对比,或者疾病知识普及率以及护理操作规范评分,在应用垂直管理模式前与应用垂直管理模式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P值各自为(P=0.0284、P=0.0395、P=0.0452、P=0.0279),从这里可以看到各指标组间对比中的统计学意义均具备相应的成立条件。结论:在医院护理部中,应用垂直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护理质量的增长以及提高护理人员操作规范质量等均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icra™ Transcatheter Pacing System无导线起搏器(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背景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中国澳门镜湖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植入Micra无线起搏器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81.6岁,最大102岁。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电学参数和不良事件。结果实施Micra植入术患者手术时间(49.0±15.1)min,X线光曝光时间(8.3±4.0)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803.2±233.8)Ω、感知(9.1±4.4)mV、阈值(0.6±0.3)V/0.24 ms,住院天数3~5 d。围术期内,早期并发症(植入术后3个月内)术后穿刺点血肿(3.8%,3/80)、心包填塞(2.5%,2/80)、穿刺点动静脉瘘(1.3%,1/80)、起搏器感知不良/阈值过高(2.5%,2/80)、起搏器综合征(1.3%,1/80),平均随访1.48年,无中远期并发症。结论与传统起搏器相比,Micra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微创,避免导线和囊袋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为符合单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我们选择了我院的12名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6例,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并对比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为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患者12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6例,使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缝合技术在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的价值及手术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接受单纯垂直切口矫正乳房下垂术患者47例,年龄18~51岁,平均38.2岁,术中用预缝合技术进行多余皮肤去除量设计及切除。47例患者均为乳房中、重度下垂。结果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12~14 d拆除伤口缝线。术后乳房下垂得到矫正,乳房紧实呈前凸形态,下极轮廓侧观弧线自然;患者对术后效果均满意。术后无患者出现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皮肤坏死、伤口愈合不良、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出现乳房下垂复发、乳头乳晕形态不佳、瘢痕增宽及增生等远期并发症。结论预缝合技术用于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中,可简单且准确地确定皮肤去除量,能有效避免皮肤切除量不足或过量,并使垂直切口线限制在乳房下皱襞以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直低切迹双钢板(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 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61.8岁。左侧24例,右侧7例。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HPO)治疗(HPO组),13例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LPO)治疗(LPO组), 11例用垂直低切迹双钢板(DPO)治疗(DPO组)。比较各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锁骨喙突间距(CCD)、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局部皮肤激惹等指标。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10~27个月,平均15.1个月。末次随访HPO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为(84.3±13.2)分,LPO组为(93.8±5.1)分,DPO组为(94.8±5.8)分;与HPO组比较,LPO组和D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O组与DP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O组1例、LPO组5例、DPO组3例出现CCD增加(P>0.05)。各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切口感染。HPO组1例骨折不愈合;LPO组1例斜方韧带骨性止点畸形愈合;DPO组骨折全部愈合(P>0.05)。HPO组2例单纯肩峰下骨质侵蚀,1例外侧骨折端骨质吸收;LPO组和DPO组均未出现骨质吸收及骨质侵蚀(P<0.05)。HPO组3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LPO组6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DPO组未出现皮肤激惹不适(P<0.05)。结论垂直低切迹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具有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及局部皮肤激惹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良好选择。
简介:目的比较面神经垂直段CT定位和解剖定位。方法15例开颅取脑后的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与前壁水平之间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与64层螺旋CT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9±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3.99±1.23)mm与(3.91±1.17)mm,(8.32±1.86)mm与(8.24±1.92)mm;两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