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傣医技术结合中医推拿技术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间选取93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开展临床研究,采用单双序号法,划分对照组(n=46,中医推拿技术)和观察组(n=47,傣医技术+中医推拿技术),将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用作比照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治疗,观察组的NIHSS、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应用傣医技术结合中医推拿技术,疗效显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底骨折患者为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为颅底骨折,然后展开回顾性研究,均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患者颅底骨折的具体位置。结果:通过常规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57.5%(46/80),有46例患者在常规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96.3%(77/80),有77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颅底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19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24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3例,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颅前窝骨折患者有30例,颅中窝骨折患者有39例,颅后窝骨折患者有8例,由此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颅底骨折,可以更好地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更多的骨折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而确切的依据。结论:颅底骨折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颅底骨折位置可以大部分准确诊断,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单孔胸腔镜与传统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肺部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单孔组与传统组。每组15例。单孔组实施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传统组实施传统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结果 单孔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手术时长、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胸腔积液,单孔组皮下气肿发生率为6.67%,感染发生率为0,与传统组的13.33%、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疾病患者实施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传统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相比更具优势,术后引流量大大减少,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缩短,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小腿延长术已有百余年历史,早期因延长装置及技术条件不成熟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Ilizarov技术的出现使肢体延长术成为一种可控的手术,肢体延长术基于"Ilizarov效应",通过对活体组织进行缓慢、稳定、持续的牵拉实现组织再生,骨与软组织的再生延长结果与儿童肢体发育相似。目前小腿延长术以经典Ilizarov外固定器为主,中国化Ilizarov小腿外固定延长器和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外固定架是国内应用代表,其他延长方案包括计算机辅助六轴外固定架、髓内钉辅助外固定架延长、延长后植入髓内钉以及国内尚未开展的单纯髓内钉延长系统。胫骨平台下5~6 cm处为截骨平面的经皮横断截骨术是目前国内最多应用的截骨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膜和髓内血运。超过4 cm的延长推荐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支架,需要跟骨穿针固定。术后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缓慢牵伸延长,根据固定性刚度动态调整原则逐步拆除延长器,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简介:摘要历经数十年的创新与发展,Ilizarov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肢体畸形矫正及创伤后遗症等治疗中,为骨科发展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张力-应力诱导组织再生是Ilizarov技术核心,机械应力刺激信号经转导后引发生物级联反应,包括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血管再生、干细胞归巢以及其他系统性反应,从而共同维持组织再生。新生骨矿化速率缓慢是Ilizarov技术的主要局限性之一,为帮助Ilizarov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促进牵拉区骨矿化的基础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物理措施、化学药物和生物疗法等。随着对机械牵拉促进组织再生的逐步探索和深入理解,胫骨横向骨搬移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纳及总结Ilizarov技术基本生物学机制和促进牵拉区域骨矿化方法,为今后牵拉成组织技术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革新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药物筛选是药物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活细胞由于其生理和内部环境、微型化和高通量等特点,常被用作筛选工具。自21世纪以来,随着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精密医疗时代的到来,与传统的细胞培养相比,组更接近生理细胞和器官行为,基因组的稳定性,和适合生物转染和大规模筛选的优点,是最好的药物筛选模型。目前,液滴微流控系统可以实现高通量器官的可控加载和培养,降低其可变性。
简介:摘要:目的:MIPPO技术在跟骨骨折的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1月至2021年3月进行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成40例跟骨骨折患者,单侧32例,双侧8例,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3足,Ⅲ型25足,10例为常规跟骨大“L”切口(对照组),30例为MIPPO技术治疗(实验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出血量、伤后手术时间、术后跟骨角度,伤口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大“L”手术后,切口皮缘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2.6%,伤口感染率8.6%。而采用微创技术的实验组患者完成跟骨骨折的手术后,伤口并发症为1.8%,伤口感染率为3%,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了7-10天。最后,如表1所示,术前两组患者的跟骨角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8周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跟骨交叉角的角度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应用在跟骨骨折患者治疗中效果比较好,帮助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让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和交叉角能够提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效能及其在产前诊断体系中的作用。方法对22 649例单胎孕妇的产前筛查结果及诊断路径进行效能分析。对同期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9268例本院和转诊孕妇的指征及结局进行效能分析。结果孕妇选择唐筛比例为60.24%,年龄主要为35岁以下;选择NIPT者比例为34.74%,年龄主要为35~39岁。NIPT对于胎儿21、18、13三体高风险的总体检出率为0.89%,阳性预测值为75.71%,其中唐筛临界风险孕妇的NIPT高风险检出率为0.30%。高龄孕妇和唐筛高风险孕妇人数占产前诊断孕妇63.04%和21.22%,阳性预测值为5.1%和5.13%。NIPT高风险孕妇人数占产前诊断孕妇的2.30%,阳性预测值为54.46%。结论随着中国孕妇年龄结构的改变和妊娠复杂性的增加,以NIPT为主的筛查模式将有助于提升现有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体系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