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弘法寺,初日耀南天,同体大悲周法界,现身三圣演华严,福智两无边。弘法寺,户牖八方开,香水海闻狮子吼,梧桐山引凤群来,佛种待缘栽。弘法寺,众善与人同,利乐有情兴教化,庄严国土等西东,行愿赞无穷。
简介: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简介:
简介:坐禅修定,需要聚精会神。为防止“开口神气散”,禁语是必要的。但是,不说话并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息虑凝心,将狂暴之心、扭曲之心、散乱之心,平息下来,定于一处。所谓: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的“调直定”,即是定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做到心静而又净,由此开发出无上智慧。三个和尚的弟子,仅从形式上看待打坐,禁语、自然是要出笑话的。
简介:在很多人看来,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其实世间事就怕一个字——透,凡事看透了,就像戳破的窗户纸,没什么奥妙可言。中国常用汉字两千多个,其中三个字就可以把为人处世的真谛概括。
简介:由感造业,因业感报,此三者辗转生起,循环,如恶叉聚,为一切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之根本原因。《大乘起信论》说:“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向)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可见不觉之无明,与本觉之理体,原非块然两物,无明不过是真体上的幻翳而已。喻如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可见离开本觉之性则无不觉之无明。《大乘起信论》“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论述,帮助我们深化了无明导致生死流转的认识。
简介:人生中几种可能的觉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如果有人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舍弃大家都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追求和拥有,甚或干脆舍尘出家,为僧为尼,一般被人们称作“看破红尘”。似乎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消极处世。但人们的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原因是这种认识与判断事物的依据,
简介:《周易》“三驱”礼即西周蔸狩礼,蔸狩礼集“田猎”、“习兵”于一体。“三驱”为西周苋狩礼之“习兵”即讲武活动中参加演习的战车和士兵(徒)在特定区域(防)内3次前进及“表”的行为,具有“教人战”的性质。只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兵种、战争形式、军事训练方式的变化,蓖狩礼“教人战”的功用消退,而田猎的游逸性质与日俱增,“三驱”礼本源渐遭湮没,“三驱”遂成为“田猎之仪”的一部分,后世关于“三驱”的诠释,因此无不着眼于田猎。
简介:“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曾子在回答孔子提问时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简介:旨在进一步确立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道家思想的应有的作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政协主办。周口市政府、鹿邑县政府承办的“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11月9日至11日在老子故里鹿邑县隆重开幕。
简介:佛教伦理的佛性论为中国人的伦理自觉,即成就人格完善的人、平等与泛爱万物、利他与舍己等奠定了基础。善恶与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保证了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将自觉、自重和自愿相结合。成佛的伦理修持则成就了中国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它将佛教引向主体,完善人格,并成就了中国人的佛性。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的儒家、道家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
简介:铁像寺原来占地三十亩,“文革”中被当地村民占去,落实政策后退还其中的十亩。1995年村上又退还了山门左边的十亩地,本打算在这十亩地上修宗喀巴大师殿,但没有资金,直到现在那块砌了红墙的地还没有盖房子。
简介:“禅心三无”的第二个“无”是“无悔”。悔是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态度。人的心灵很有意思:《药师经》里讲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俱生神,随时都在记录我们的言行和心念。儒家说每个人心灵在最深层面都有一种功能,就是良知,简单说就是“良心”。
简介:~~
简介:<正>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弘法寺赞(三首)
彝族宗教“三灵”研究
三个和尚新传
处世三字诀
三细与六粗
学佛随笔(三则)
《周易》“三驱”礼考释
海外教会短讯三则
吾日三省吾身
孔门三弟子比较论说
慈航题咏(三首)
鹿邑:向老子三鞠躬
刍议佛教伦理三题
学院生活三章
禅心三无——无悔
绿——南台采风之三
荀子思想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