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脑死亡供者(DBD)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移植物功能不良(PEGF)相关分子标志物,并构建肝移植术后PEGF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基于美国基因表达数据库(GEO)GSE23649数据集中16例DBD供肝复灌2 h标本(8例发生PEGF,8例未发生PEGF)转录组数据,采用差异表达分析筛选PEGF相关基因;运用LASSO-Logistics回归筛选最佳建模基因集合构建风险评分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与Nomogram图评估模型预测效力及可视化;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索PEGF相关生物学通路。结果本研究筛选出6个与DBD肝移植术后PEGF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包括4个上调基因(HBB、PFDN5、RPS3A、RPS5)和2个下调基因(RPL22、FAM62B)。基于该6基因所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对DBD肝移植术后PEGF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1,P=0.000 8)。GSEA提示DBD肝移植术后PEGF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通路相关(均P<0.05)。结论该模型将有助于DBD肝移植术后早期精准评估PEGF风险,且未来有望联合常温机械灌注用于术前供肝质量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脑死亡供者供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EAD)的分子标志物及临床因素,建立将分子标志物和临床因素相结合的预测移植术后EAD的预警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87例成年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应的供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EAD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从中选取肝移植术后8例发生EAD和8例未发生EAD的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与EAD相关信号通路。结果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发现供者总胆红素、淋巴细胞以及受者术前总胆红素是脑死亡供者供肝移植术后受者EA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EAD不良组与非EAD组之间有3 857个显著差异的mRNA,其中1 751个在发生EAD的供肝组织中表达上调,2 106个下调。通过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发现炎症与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与移植术后EAD有关。结论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相关的炎症与代谢信号通路结合供者总胆红素、淋巴细胞以及受者术前总胆红素对预测肝移植受者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的发生具有潜在的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功能锻炼方法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2月-2023年3月行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2月-2022年2月41例握-松球锻炼为A组,握松球时间为握球1s、2s、3s松球1s、2s、3s;2022年3月-2023年3月42例握-松球锻炼为B组,握松球时间为握球4s、5s、60s松球4s、5s、60s。比较两组术后4周、6周、8周、12周、16周内瘘头静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比较两组术后8周内瘘成熟率及成熟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6周并发症发生。结果 两组术后4周、6周、8周头静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及16周内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16周A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8周内瘘成熟率、成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握松球短时间锻炼方法可促进内瘘成熟,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后的心功能指标,为临床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径(LVEDD)、左室舒张末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同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结果: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手术方式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微创手术方式的心功能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手术方式在术后早期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这可能得益于微创手术较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速度,从而有利于保护心肌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微创动静脉内瘘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IPV)中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分布及其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过程中的角色。方法46例确诊为CVI患者,临床症状:有坠胀感35例,无坠胀感11例,伴有皮肤瘙痒24例,无皮肤瘙痒22例,有夜间抽筋症状6例,无夜间抽筋40例。46例患者(46条肢体)CEAP分期:C2(19例)、C3(6例)、C4a(11例)、C4b(5例)、C5(3例)、C6(2例)。用多普勒超声定位IPV,测量交通静脉到足底的距离,以大、小隐静脉主干进行内外分区,将小腿分为三段、共八个区段进行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305个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其中大隐静脉内上(19个)、大隐静脉内中(62个)、大隐静脉内下(34个)、小隐静脉外上(17个)、小隐静脉外中(52个)、小隐静脉外下(6个)、大隐静脉主干(64个)、小隐静脉主干(51个)。小隐静脉外上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小隐静脉外中区段的交通静脉与CEAP-C分期、皮肤瘙痒,大隐静脉主干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不全交通静脉主要分布于小腿中段及大小隐静脉主干,且与CVI的临床症状相关。
简介:摘要: 本文旨在关注肾脏替代治疗中自体血管通路问题,观察血管通路成熟早期发生闭塞的时间跨度,通过实施部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在新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从2022年5月到2023年1月,我中心抽取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将钢针穿刺与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穿刺后成功率、漏血率、穿刺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与钢针穿刺方法相比,应用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穿刺后的有关参数和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留置针应用于新动静脉内瘘中,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穿刺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透出液微量白蛋白/肌酐(mALB/Cr)与腹膜透析功能不良的相关性,探索腹膜透析功能不良新的评估指标。方法检测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液mALB/Cr基线值,将透析状态不良患者的mALB/Cr基线值与透析充分患者的mALB/Cr基线值进行比较,分析组间差异及不同腹膜透析液mALB/Cr基线值对腹膜透析功能不良的影响。结果横断面调查89例腹膜透析患者后发现,腹膜透析液mALB/Cr基线值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不同水平对腹膜透析功能不良的风险存在交互作用。高eGFR组中较高基线mALB/Cr比值与腹膜透析功能不良风险独立相关。结论腹透液mALB/Cr基线值与腹膜透析不充分和/或低蛋白血症显著相关,可作为判断腹膜透析功能不良的良好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肛肠平衡"原则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患儿术后肠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由单一治疗组收治的30例HD术后肠功能不良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2.4岁;临床症状包括腹胀21例,便秘28例和肠炎23例。患儿既往治疗HD的手术方式为结肠次全切除术(25例)和全结肠切除术(5例)。所有患儿先进行肛门内括约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2 U/kg);3~6个月后对仍出现症状的患儿再次施行注射术;对接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2次,但反复出现肠功能不良的患儿施行肛门内括约肌肌条切除术。术后常规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并记录患儿腹胀、排便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接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后,排便次数较术前增加,(1.1±0.6)次比(5.4±1.1)次;肛门静息压较术前降低,(62.1±9.1)mmHg比(27.3±5.4)mmHg (1 mmHg=0.133 kPa);便秘、腹胀、肠炎症状较术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例患儿接受再次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后,排便次数增加,(1.2±0.7)次比(4.7±1.2)次;肛门静息压降低,(49.2±6.3)mmHg比(23.4±4.4)mmHg;临床症状再次缓解,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1例患儿接受肛门内括约肌肌条切除术,术后排便次数增加,(0.9±0.1)次比(5.7±1.6)次;肛门静息压降低,(51.4±3.7)mmHg比(17.2±3.2)mmHg;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基于"肛肠平衡"原则,采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和肛门内括约肌肌条切除术,可有效降低肛门静息压,缓解患儿术后肠功能不良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就华法林对血液透析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本组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1例患者,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阿司匹林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血液透析后常规用肝素进行封管,分别给予华法林片125~375mg/d,阿司匹林片100mg/d。一旦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的状况,那么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凝血功能进行复查,与尿激酶局部封管。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出血倾向,那么患者口服药物应该停药或者剂量减半,注射的肝素剂量也应该减半。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脂及原发病为糖尿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观察治疗3个月结束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在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分别是319%和709%(P<005)。结论华法林对常规肝素封管预防血透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安全性亦可,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