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湿热敷加喜疗妥外涂治疗内瘘功能不良的价值。方法 共纳入本院接收的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传统湿热敷法干预,观察组予以湿热敷加喜疗妥外涂干预;干预2个月;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弹性、血管杂音、血流量及瘘口内径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管弹性好于对照组,血管杂音强于对照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瘘口内径均变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湿热敷加喜疗妥外涂应用于内瘘功能不良患者中,能够改善血管弹性及杂音,提高血流量、瘘口内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发生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根据患者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43例)。分别给予两组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内瘘功能恢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6.7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7.29,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主要与穿刺不当、内瘘使用过早、低血压等有关。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可有效促进患者内瘘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血管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介入方法治疗223例AVF功能不良患者的资料,统计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及随访1年内的通畅率。结果全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6.9%(216/223),手术成功患者中,单纯普通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192例,联合切割球囊PTA 25例,联合导管溶栓6例。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3例。本组手术成功的216例患者中,有189例获得随访,失访27例,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范围:1~40个月)。术后3、6、9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1%(176/189)、87.8%(166/189)、75.7%(143/189)和59.3%(112/18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89/189)、100%(189/189)、98.9%(187/189)和95.7%(181/189)。结论介入治疗AVF功能不良,手术成功率高,多种介入方法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血管资源。
简介:咽鼓管功能与中耳手术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但咽鼓管结构复杂,位置隐蔽,不易观察,目前有效研究较少。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重现咽鼓管结构和功能状态,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内镜下咽鼓管内给药,激光咽鼓管成型术,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型术等治疗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行性和有效性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咽鼓管功能不良目前尚未有确切诊断标准,研究中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取得突破。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因AVF功能不良行PTA治疗的患者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结果和PTA治疗的技术指标、临床和技术成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AVF通畅率。结果12例患者AVF狭窄均发生在吻合口附近,行PTA治疗的技术成功率91.7%(11/12)。7例晚期功能不良病例临床成功率85.7%(6/7)。术后随访8.6(3.3~14.8)个月,AVF1级通畅率为100%。5例AVF早期功能不良患者平均随访8.2(4.1~11.3)个月。1例在PTA术后3个月发生AVF再狭窄,余4例AVF成熟,透析中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结论PTA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功能不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患者内瘘术后并发症。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瘘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术后患者进行诊断,对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者4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34例,其中血栓20例,瘘口狭窄3例,头静脉旁血肿压迫致狭窄2例,头静脉多发性瘤样扩张2例,头静脉低血流量2例,假性动脉瘤1例,内瘘闭合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患者内瘘术后并发症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患者内瘘术后常规检查方法,对于术后并发症能明确诊断,为临床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①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59.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2例,肾病综合征2例,高血压肾病1例,糖尿病并发多囊性肾病2例。15例中发生导管功能不良9例,除外导管在皮下隧道扭转,远端头部错位,贴壁等造成术后即刻或早期功能丧失,本组病例中导管使用2~6月后渐出现功能不良,为60%,远较一般统计数据高;②留置方法部位,所有患者插管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其次为左侧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并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导管尖部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连接水平或上方。常规建立皮下隧道,涤纶套距导管皮肤出口约2~3cm。
简介: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瘘成熟率为84.8%,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瘘成熟率为96.1%,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瘘血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