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生产且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10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两组,其中顺产组产妇56例,剖宫产组产妇52例,分析两组产妇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肌肉的肌力。结果康复治疗前,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子宫脱垂、阴道脱垂以及尿失禁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盆底功能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康复治疗后盆底肌肉肌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Ⅳ级及以上肌力,顺产组明显优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均有影响,康复治疗均可改善盆底功能,但对经阴道分娩的产后盆底功能改善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肌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9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盆底康复训练范围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于产后6周开始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方法进行康复,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康复措施。结果产后4个月,治疗组的膀胱颈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阴道肌电压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4个月,治疗组的阴道肌力Ⅰ级24.44%、Ⅱ级55.56%、Ⅲ级17.78%、Ⅳ级2.22%;对照组的阴道肌力Ⅰ级44.44%、Ⅱ级55.56%;治疗组的阴道肌力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能显著的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底重建与TVT(悬吊术)联合治疗对PFD(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肌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的80例PFD病患资料,分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阴式的子宫切除与阴道前后壁的修补术与TVT术治疗,研究组为TVT术和盆底重建联合治疗,研究两组手术治疗影响。结果研究组盆底肌肌电(9.21±0.43)μV比对照组(13.26±1.10)μV低(P<0.05);PFDI-20(盆底功能性障碍)研究组为(3.21±0.32)分,相比较对照组(7.75±1.14)分低(P<0.05)。结论盆底重建与TVT联合对PFD治疗,在盆底肌肌电中影响小,生活质量可相应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对盆底康复训练在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作以评价。方法2016年6月—2017年3月我院共计开展112台全子宫切除术,其中一半手术患者在出院前一天经由专科护理人员指导学习盆底肌锻炼方法,并在院后坚持开展为期半年的盆底肌锻炼,便于叙述以下将本组患者统称为观察组;其余56例未接受盆底肌锻炼指导同时也未在院后开展盆底肌锻炼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盆底肌肉肌力情况与张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盆底肌肉肌张力达2度、3度的患者所占比重为71.4%、16.1%显著高于对照组46.4%、5.4%,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肌张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张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尿潴留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盆底肌锻炼。观察两组产妇治疗效果,并就两组患者自排尿量、膀胱尿残余量、尿道口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排尿量、膀胱尿残余量、尿道口疼痛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尿潴留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可给予盆底肌锻炼,显著改善患者盆底功能,缓解尿道口疼痛、无力排尿、产后松弛的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会阴超声测量正常女性及SUI女性的超声参数,比较SUI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膀胱颈移动度(BND)、张力期膀胱颈位置(V-BN-S)、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h漏尿量变化,以评估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方法经会阴超声测量22例正常已生育女性(对照组)、31例SUI女性(SUI组)的静息期膀胱颈(BN)、张力期膀胱尿道后角(RVA)、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垂直距离(BN-S),计算尿道旋转角度(UR)、膀胱颈移动度(BND)。结果SUI组BN位置[(22.74±3.87)mm]较对照组[(26.80±4.02)mm]下移(P〈0.001),张力期BN位置[(-8.74±6.96)mm]较对照组[(3.25±5.22)mm]下移(P〈0.001),BND[(31.51±7.27)mm]较对照组[(23.55±6.90)mm]增加(P〈0.001)。经盆底康复治疗后,SUI组张力期BN位置[(-4.81±6.62)mm]较治疗前[(-8.74±6.96)mm]上移(P〈0.001),治疗后BND[(27.35±5.75)mm]较治疗前[(31.52±7.28)mm]减少(P〈0.001),治疗后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50.78±15.16)分]高于治疗前[(29.80±11.02)分](P〈0.000)。SUI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BND变化与I-QoL评分呈正相关(r=0.836,P〈0.001)、与1h漏尿量呈正相关(r=0.785,P〈0.001)。结论SUI组超声表现为BN位置较对照组低、BND较对照组增加;盆底康复治疗后SUI组张力期BN位置较治疗前上移,BND较治疗前有减少。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会阴超声监测盆底肌收缩状况反馈指导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69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所有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凯格尔盆底肌锻炼治疗,采用会阴超声监测盆底肌收缩状况,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盆底肌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盆底肌锻炼治疗后患者收缩期和静息期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盆膈裂孔面积和盆膈裂孔周长的差值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8,t=-2.949,t=-4.899;P〈0.05);盆底肌锻炼治疗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和耻骨内脏肌厚度差值显著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4,t=-4.899,t=4.230;P〈0.05);盆底肌锻炼治疗后尿道夹角和左右肛提肌夹角显著优于治疗前的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87,t=6.584;P〈0.05)。结论:会阴超声动态监测可正确评价盆底肌收缩功能反馈指导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000例,将其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手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测定、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失禁、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及盆底肌收缩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手段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存在推广和使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近年来,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产妇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加上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产妇进入分娩期后胎儿先露部分对盆底的挤压,使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度扩张,引起盆底神经、结缔组织连接分离等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妨碍女性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足以见其危害性。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和治疗,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经过了严格的临床实践,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功能的康复训练,并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是预防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尤其目前产科领域正在努力降低剖宫产率,倡导自然分娩的形势下,重视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和重建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