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意大利罗马城南面的一座方圆2平方公里的山中,有一个人口约2万的美丽小城,它坐落在被古罗马人称为“宝镜的小火山口湖附近。这里花的种类特别多,一年四季到处都可见到鲜花,故被人们称为花城。花城在每年的天主教祭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花祭。这一天,从山上的坡道一直到山顶上的教堂,一路上都排满了用各种鲜花花瓣铺饰而成的各种美丽画面。1190平方米的地面,就好似一块缀满鲜花的巨大地毯。观光者专程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一睹花毯的风彩。举行花祭,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了准备每年的花祭,在祭日的前几天,到处可见男男女女都在认真地采集鲜花。人们将采撷到的鲜花,都集中到市政厅的一处地下长1.4公里、气温只有10℃的大储藏室里。到天主教祭日的当天,男女青年一大早就把储藏室里的鲜花搬运出来,按照事先在地上用粉笔画好的图案,铺饰鲜花花瓣,共装饰成12幅画面,每幅长约14米。这些画大多出自本市名画家之手,也有的是本市居民应征的获奖作品。再加上各种装饰,鲜花地毯的总长度达250米。难怪市民们都自豪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大毯。”傍晚,夕阳渐落。全市居民开始涌堂,观赏鲜花地毯。晚上8点半一过,当唱起赞美歌,手捧面包,携两个孩子出教堂门口时,人群一片...
简介:夏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置身于不同的国度、种族和文化之中,我兴致盎然地关注一路的所见所闻,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将它们记录和保存下来。这里曾是米沃什所说的“另一个欧洲”,八九巨变之后又试图进入欧美主流,它作为一个小国的尴尬与艰难转型中呈现的活力并存,而它对文明的向往,自身传统与文化的魅力,是我最感兴趣的。特别是与一批作家、诗人的相识、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可谓“超过语言的边界”,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诗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我的尼康相机“消灭”了十五个胶卷,我带回了葡萄酒、巧克力、圣像画和诗人们赠送的诗集,带回了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简介:政治捐赠是古罗马的一项古老传统。自王政时代起,捐赠就是政治人物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罗马的政治捐赠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政治捐赠规模较小,民众是主要的受捐对象,捐赠的内容主要是金钱。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7年,随着个人独裁的出现,政治捐赠日益频繁,捐赠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平民外,军队也开始成为主要的受捐对象。捐赠成为政治人物拉选票、获得军队支持的有效手段,为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提供了条件。白公元27年至罗马帝国灭亡,政治捐赠呈现出制度化的趋势。罗马平民和军队视其为自己应得的权利,使得政治捐赠呈现出欲罢不能之势,导致政权更迭频繁、财政压力巨大,为罗马帝国的衰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