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记录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75.6%下降到56.4%,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也由(21±0.2)次减少到(15±0.61)次;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也有所减少;在特殊类、非限制类、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也比干预前要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有巨大的影响,它的实行能够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提高门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两种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比。方法研究将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支原体肺炎患者100例纳入,应用随机分组法分为阿奇霉素组50例与克拉霉素组50例。克拉霉素组患者以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阿奇霉素组患者以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肠溶胶囊(微丸)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体温降低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改善时间、影像学阴影消失时间、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阿奇霉素组治疗疗效跟克拉霉素组接近,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阿奇霉素组体温降低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改善时间、影像学阴影消失时间跟克拉霉素组相似,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阿奇霉素组不良反应少于克拉霉素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两种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确切,可促进症状迅速缓解,但阿奇霉素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科(各病区)、分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12月和2013年1—12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根据医院分科分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前后一段时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量、时间,以各临床科室为单位分别对重点品种(使用强度排名前十、尤其是运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品种)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监测,并计算出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作前后对比;相同方法计算出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前度,并作前后对比。结果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2年的57.12DDDS下降为目前的41.1DDDS,使用强度下降26.02DDDS。结论分科分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可有效达到控制、干预目的,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我院 2013年和 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数据,并选取使用排名前 5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两年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到 2014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相比 2013年都有所下降,且 P< 0.05。同时在注射和口服抗菌药物种类和 DDDs上也呈下降趋势,并控制在卫计委规定的标准指标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对患者身体伤害最小,预防感染效果最佳。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有效的抑制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让其使用更加规范合理,整治效果显著,还需要继续专研,持续改进,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确保患者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菌药物管理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我院2022年7月抗菌药物应用中开展抗菌药物管理,随机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150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期间是否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分为对照组(75例:常规用药干预)与实验组(75例:开展抗菌药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管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67%)以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4.00%)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临抗菌药物管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转座子整合酶的流行情况。方法188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用E试验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确定其耐药表型;用PCR扩增这些菌株的耐药基因ermB、mefa、mefE、tetM及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结果188株红霉素耐药株中耐药基因ermB总检出率为91.5%(172/188),mefE总检出率为38.3%,未检出mefA基因。97.9Yoo的红霉素耐药株中存在转座子整合酶intTn。耐药基因组合ermB(+)mefE(-)和ermB(+)mef(+),占91.5%,两者均呈cMLSB耐药表型。ermB(-)mefE(+)占8.5%,耐药表型为M型。结论我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耐药以errnB介导的cMLS。耐药表型为主。转座子可能在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克隆播散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