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粘液瘤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19例于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的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超声影像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粘液瘤的临床首发症状为活动后心悸气短、长期低热且这19例患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右心肿瘤发生显著低于左心(10.5%VS.89.5%,P<0.05),采用心脏超声检查都能检测出心脏粘液瘤,并且良性患者显著高于恶性患者(99.5%VS.0.05%,P<0.05)。此外,长期随访发现良性肿瘤复发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左心的发生心脏粘液瘤频率较右心高,且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后超声显象的特征性明显,能显著提升心脏黏液瘤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冬菊洗液中药熏洗促进手烧伤后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手部深Ⅱ度烧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治疗组100例。治疗组采用冬菊洗液进行中药熏洗后按常规换药处理,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浴后按常规换药处理,每日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为止。治疗后第15天,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脓液培养情况。结果:治疗15d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为89%,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9.7±1.4)d,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22.4±2.5)d,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第5天、10天、15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脓液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冬菊洗液中药熏洗治疗手部深Ⅱ度烧伤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骨折患者共120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结合优质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模式能够使患者的骨折处更快愈合,并促进其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评估螺旋CT扫描在其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肾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型肾癌)19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增强动脉期的强化幅度及特征。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Xp11.2易位型肾癌的平均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平扫相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分别为(59.87±29.21)HU、(28.88±23.29)HU及(37.22±35.96)HU,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后两者,而乳头状肾细胞癌与Xp11.2易位型肾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肾癌亚型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肿瘤的初步诊断和术前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心梗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确诊60例心梗后无症状心衰患者(2014年8月—2015年8月)。根据随机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各3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两组在LVEF、LVEDD、LVESD指标方便均得到改善,组间数据对比,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均降低,但研究组降低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梗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时采取微型磨钻修整骨折端、交锁髓内钉固定联合植骨术治疗的22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经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处均愈合,骨性完全愈合时间为(5~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2±0.6)个月,骨愈合治疗优良率为86.4%(优8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结论患者自身因素以及临床医生对骨折认识局限性是引起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采取微型磨钻修整骨折端、交锁髓内钉固定联合植骨术治疗有助于减少骨折不愈合率。
简介:目的:探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不同体位下行PFNA手术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87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体位分为侧卧位组与平卧位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一天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侧位片上的尖顶距(TAD)与颈干角。结果:随访5~18个月(平均10.7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当天的颈干角与TAD无显著变化(P〉0.05)。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TAD及末次随访TAD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侧卧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平卧位组,术后颈干角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小于平卧位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侧卧位手术能减少手术时间,影像学上内固定位置稳定,临床疗效稳定,是未来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张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治疗后自然分娩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宫颈治疗后自然分娩产妇28例,密切监视其在分娩过程中的各项体征情况,在产后检查患者的瘢痕处与子宫形态,并采取相应的助产措施,记录分娩情况。结果28例产妇在接受上述护理措施后,第一产程时间为(9.41±0.74)d,第二产程时间为(0.98±0.32)d,出血量为(160±21)ml;无异常事件发生。结论宫颈治疗与自然分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性,对于接受宫颈治疗的产妇可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能够显著减少各类意外感染事件的发生,以及减低产妇的生产风险,因此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