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vWF、DH-TXB2、P-选择素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P-选择素及脱氢血栓烷(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和脑栓塞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点/线间距、不同激光能量的飞秒激光蘑菇状穿透性环切角膜对环切口光滑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并与普通穿透性环切进行比较。方法根据点/线间距及爆破能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猪眼角膜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只,其中A、B、C、D和E组点/线间距分别为4/4、4/4、8/8、8/8和4/2 μm,爆破能量分别为1.5、2.0、1.5、2.0和2.0 μJ;F组为负压环钻进行穿透性环切。使用200 kHz的飞秒激光在猪角膜上制作相应的蘑菇状穿透切口,并与环钻环切组进行比较。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估各组环切口光滑度。采用飞秒激光对4片人角膜进行蘑菇状穿透性环切,参数为点/线间距4/2 μm,爆破能量为1.5 μJ,作为实验组;3片采用负压环钻进行穿透性环切,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飞秒激光蘑菇状穿透性环切口完成率均为100%。光学显微镜下可见,A组和E组环切口剖面最光滑,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E组环切口表面最光滑。光学显微镜下各组猪角膜环切口表面光滑度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5,P<0.01),其中A组切口光滑度较B组高,C组切口光滑度评分较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各组猪角膜环切口表面光滑度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33,P<0.01),其中A组切口光滑度评分较B组高,C组切口光滑度评分较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规则,连接紧密,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欠规则,连接疏松。实验组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为(2.2±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9,P<0.05)。结论飞秒激光可制作完美蘑菇状穿透环切口,环切口光滑度明显优于环钻切割。飞秒激光环切对角膜内皮损失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enturion超声乳化系统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受试患者,其中30例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院治疗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入院的30例非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Centurion超声乳化系统治疗,对比角膜内皮细胞、视力。结果: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相接近,(P>0.05),但均较术前更低,(P<0.05);两组视力<0.1、>0.3发生率相接近,(P>0.05)。结论: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治疗中应用Centurion超声乳化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视力恢复良好,可获取与非高度近视患者相接近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运用单纯超声乳化手术对其角膜内皮细胞产生的实际影响。方法:本次主要择取我院在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接收的9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n=45)实施常规小切口乳化手术疗法,试验组(n=45)实施单纯超声乳化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与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与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二者比较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充分发挥单纯超声乳化手术干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计数,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几率,加快患者视力恢复速度,值得临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运用单纯超声乳化手术对其角膜内皮细胞产生的实际影响。方法:本次主要择取我院在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接收的9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n=45)实施常规小切口乳化手术疗法,试验组(n=45)实施单纯超声乳化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与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与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二者比较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充分发挥单纯超声乳化手术干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计数,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几率,加快患者视力恢复速度,值得临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运用单纯超声乳化手术对其角膜内皮细胞产生的实际影响。方法:本次主要择取我院在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接收的9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n=45)实施常规小切口乳化手术疗法,试验组(n=45)实施单纯超声乳化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与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与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二者比较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充分发挥单纯超声乳化手术干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计数,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几率,加快患者视力恢复速度,值得临床运用。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简介:摘要低密度脂蛋白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经氧化修饰后,相关诱导作用效果更强,可促使内皮细胞死亡,可能会引起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事件。补气化痰方是在瓜蒌薤白汤基础上,加用黄芪而成,在薤白、瓜蒌、半夏发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作用的同时,起到补气扶正的效果,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进一步缓解胸痛胸闷等症状。现代医学表明,瓜蒌薤白汤具有一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黄芪具有显著增加免疫力功效,两者合用,针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明显。本文针对补气化痰方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
简介:目的:通过DEM对内皮细胞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活性的影响,探讨内皮细胞NO通路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在内皮细胞培养中加入不同浓度DEM、作用不同时间,以求出能明显降低细胞内GSH浓度、但却不明显影响细胞存活率的最适DEM剂量和时间.以最适DEM剂量和时间顸处理内皮细胞后,继续培养24小时,检测各时间段的GSH含量、DDAH活性及NO产量.细胞存活率检测用MTT法;细胞内GSH含量用荧光测定法;DDAH活性用酶反应后分光光度法检测L-瓜氨酸的生成量;用NO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NO含量.结果:MTT结果显示DEM最佳的作用浓度为0.6umol/L,时间为半小时,该浓度DEM处理内皮细胞30分钟后,GSH含量已明显降低,但内皮细胞生存率仅比对照组轻微下降,未明显影响细胞存活率;GSH浓度的检测显示,经DEM预处理后半小时细胞内GSH含量已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降低28.7%,p<0.05),随后逐步回升,12小时反超正常水平,随后回落,至24小时时恢复至正常水平;DDAH活性的检测显示,经DEM预处理后DDAH活性随之降低,至2小时时达最低值(降低80.07%,p<0.01),以后DDAH活性逐渐恢复,24小时后亦出现反超,呈类似于GSH改变的趋势,但时间略滞后;培养液中NO含量在DEM预处理后持续下降,同样于2小时时达最低水平,随后逐步回升,变化趋势与DDAH基本相似.上述三者相似的变化规律提示,DDAH酶活性中心-SH受损可能是内皮细胞NO通路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结论:氧化应激造成NO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DDAH巯基的损伤密切相关.提示保护DDAH的巯基、修复巯基损伤应是对抗各种NO通路损伤因素、包括氧化应激损伤的重要途经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8月的医院62例(7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1例,36眼)和对照组(n=31例,38眼),将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将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作为观察组,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除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外,其他角膜内皮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青睫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 PSS) 患者房水中转化生长因子- β2 (TGF- β2 ) 的浓度,并探讨它们角 膜内皮细胞(CEC) 数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并检测PSS患者房水中的 CMV DNA,分为CMV+组和CMV-组。检测并比较两组TGF- β2 的浓度,分析房水中 TGF- β2 的浓度与CEC数目的关系。结果:TGFβ2 浓度与CEC数间呈正相关性(P<0.05);TGFβ2 浓度对CEC数目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118,t=2.766,P<0.01)。结论:PSS患者TGFβ2 随 CMV 感染 而降低; TGFβ2 作为独立因素对CEC存在影响,并且很可能是一种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8月的医院62例(7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1例,36眼)和对照组(n=31例,38眼),将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将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作为观察组,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除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外,其他角膜内皮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房出血,眼压异常,前房纤维渗出以及黄斑水肿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可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视力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且药物保守治疗及前房穿刺不能稳定控制眼压患者41例(55眼),眼压(47.3±4.8)mmHg(1 mmHg=0.133 kPa),同时伴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行常规眼科检查,并获取角膜内皮相关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及变异系数(CV)等。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术后第1天眼压为(16.7±3.7)mmHg,其中4眼眼压仍高[(24.9±2.2)mmHg]需药物控制,其余患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个月眼压为(15.7±3.1)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8, P<0.001)。术后ECD[(1 023±344)个/mm2]明显较术前[(2 062±300)个/mm2]下降(t=-22.75, P<0.001)。术后CV(33.5%±6.8%)明显较术前CV(22.7%±2.6%)增大(t=13.62, P<0.001)。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Z=-4.94, 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快速有效控制眼压,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治疗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硬核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角膜内皮细胞数低的硬核白内障患者46例(47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63.8±6.3)岁。入选标准: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 000个/mm2且白内障核硬度≥Ⅳ级。根据ECCE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单切口组(24只眼),双切口组(23只眼)。双切口组手术方法为:采取先行上方巩膜预切口,从颞侧或鼻侧2.6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完成常规撕囊,水分离,切开上方巩膜切口,娩出晶体核,巩膜切口缝合,从角膜切口灌吸残余皮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吸除黏弹剂。观察术中前房维持情况,术后角膜水肿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角膜内皮计数及视力、散光情况。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视力、核硬度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切口与单切口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827±164)和(802±12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28)。术后6个月双切口组与单切口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793±147)和(706±101)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4.16%±3.12%和11.69%±2.9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9.52,P<0.01);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9.67%±6.11%和28.33%±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0.05)。随访6个月,双切口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单切口组3只眼出现角膜大泡、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数和术源性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1,0.15;P>0.05)。结论采用巩膜大切口娩出硬核联合角膜隧道切口完成其余手术步骤的双切口ECCE,对低角膜内皮细胞数硬核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