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概念是从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角度去分析,实际上只是从最终认定犯罪的静态结果去认识犯罪的.而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特征隐含了对证据以及程序的要求.我国应建立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相结合的犯罪概念.

  • 标签: 犯罪概念 罪刑法定 疑罪从无 无罪推定
  • 简介:<正>实行行为是贯穿整个犯罪论的核心概念。构成要件中危险行为的界定,因果关系的判断,犯罪的预备阶段和犯罪的实行阶段的区分,正犯和共犯的认定,一罪与数罪的厘定,都离不开实行行为。实行行为并非法定概念,不像犯罪一样,刑法第3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正因为如此,学界对它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以下将一一介绍。

  • 标签: 实行行为 犯罪论 原因自由行为 预备阶段 形式层面 因果关系
  • 简介:基于本国多年的经验教训或者借鉴他国成功做法,当代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实行广义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惟有日本的有组织犯罪属于典型的狭义概念。俄罗斯刑法没有专门规定“有组织犯罪”,而是通过规定共同犯罪的不同形式来处罚有组织犯罪。与域外比较,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规定门槛明显偏高,尤其表现在组织形式以及危害性质两个方面的特征规定,应当予以适当降低。

  • 标签: 有组织犯罪 概念界定 中外比较
  • 简介:狭义的税收犯罪也就是危害税收征管罪,税收犯罪的行为,作为刑法中规定的犯罪类型之一的税收犯罪

  • 标签: 基本类型 构成特征 概念构成
  • 简介:什么叫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种什么结构?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青少年犯罪预防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所以,要分析青少年犯罪概念,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青少年,什么是犯罪预防,最后才能把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与

  • 标签: 犯罪预防 犯罪概念 犯罪原因 公检法司 犯罪现象 犯罪道路
  • 简介:如何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恐怖主义犯罪的日益国际化使得反恐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给出一个清晰、准确,又能被广为接受的恐怖主义犯罪概念。对此,世界各国以及各国际组织都有诸多尝试。但国际社会对此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我国的现有立法也还远远不够完善。借由对其他国家、各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学者所做定义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寻准确定义恐怖主义犯罪的可行之路。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国际公约 反恐立法
  • 简介:我国混合的犯罪概念兼具入罪与出罪两大功能,但在罪刑法定原则之社会保护机能及四要件犯罪构成下,入罪功能不难取得对出罪功能的优势,这潜含着侵犯人权的巨大隐患。在我国刑法短时间内难以确立形式的犯罪概念,并难以在其基础上构建违法性阻却事由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明确且人权保障有力的犯罪构成理论的情况下,坚持强化刑法混合的犯罪概念之出罪功能,虚化其所具有的入罪功能,实现入罪与出罪两大功能向单一出罪功能转换,并以此来指导当前的刑法司法实务从而践行人权保障的理念,不失为推进我国刑事法治化进程中削减负面效应的务实之举。

  • 标签: 犯罪概念 入罪 出罪 违法性
  • 简介:我国有关商业贿赂的概念。较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骇法首次规定了经营者“私对私”贿赂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拉开了用不正当竞争法制裁商业贿赂违法行为的大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6年11月15日发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比较明确地界定了商业贿赂的概念,该规定第二条指出,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 标签: 商业贿赂行为 贿赂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概念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法学
  • 简介:“但书”司法适用的现状暴露出令人担忧的问题,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但书”司法适用少,作为支撑无罪司法判决的法律依据引用的更少;“但书”司法适用不统一、不协调。对此,论证和阐明“但书”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务之急。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出罪机制的建立;是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内在需要和实体前提。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是刑法总则统率、指导分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法律规范基本构造发挥效用、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司法解释的合法性保障和认可依据。据此,可从程序和实体两个维度构建“但书”的司法适用路径,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实效。

  • 标签: 但书 司法适用 必要性 可行性 程序 实体
  • 简介: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也相伴而生,而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并没有统一且准确的界定。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界定的价值主要是从刑事立法政策层面谈及的。而在刑事立法政策视野中探讨“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它一定是在犯罪学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刑法规范中的“犯罪概念。那么为什么冠以“无被害人”称谓呢?笔者认为,应结合“无被害人犯罪概念首次出现的背景和特别指代的行为对象对“无被害人”作限制性的理解,而不能仅就“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字面表述作绝对逻辑性的解释,事实上这里的“被害人”并没有深入到国家被害和社会被害的认识程度,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而已。

  • 标签: 无被害人犯罪 刑事政策 非犯罪化
  • 简介:当前,对于现行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存在各种批判,从多个方面论证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可以发现,我国刑法的混合犯罪概念具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它能够科学地解决刑法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不存在发生冲突时以社会危害性为最高标准突破刑事违法性进行类推的问题;它体现了社会危害性与形事违法性的统一,不存在社会危害性标准与规范标准冲突的问题;它由本文和但书两部分共同组成,不存在逻辑矛盾的问题。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概念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 简介:犯罪构造理论在刑法学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现代刑法的诞生,自此犯罪被牢牢地与刑法法规连在一起,罪刑法定原则亦从宣言走向实践。可以说,作为刑法学支柱的犯罪构造理论,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正当性建基。回顾刑法学的发展沿革,从古典犯罪论体系到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再到目的理性主义犯罪体系,犯罪构造理论走出了一条从纯粹的事实到不断融入规范因素的轨迹,而对于犯罪构造理论中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廓清在当下刑法学界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犯罪构造 事实 规范 教义学
  • 简介:在贝林的《犯罪论》出版百年之际,回顾由该书所奠基的构成要件论和犯罪论百年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德国,与贝林客观、价值中立的构成要件概念不断的主观化和规范化相对应,犯罪概念也从因果性犯罪概念发展至奠基于目的行为论的(后)目的论犯罪概念。但直到今天,贝林的理论在世界范围一直都流行着:在大陆法传统中,除德国外,可明确归属于(后)目的论犯罪概念阵营的,也只有奥地利、葡萄牙和西班牙;而在英美法传统与国际刑法中采用的依然是因果性的犯罪概念

  • 标签: 构成要件 犯罪概念 因果性犯罪概念 目的行为论 (后)目的论犯罪概念
  • 简介:有组织犯罪是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基本课题,但对于有组织犯罪的定义问题一直呈现为聚讼纷纭、难成共识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有许多复杂的原因,科学方法的缺失或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要形成科学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必须综合考量以下方法:历史观、发展观、系统论、语境论、接轨论。

  • 标签: 有组织犯罪 概念 方法论
  • 简介:侦查人员对抽象犯罪嫌疑人有着概括的追诉意图,但是对其实施犯罪尚无客观的、具体的与合理的怀疑,不具备适当的证据使其被特定化为具体的犯罪嫌疑人。在撒网式侦查、无区别性监控、秘密侦查与立案前初查等领域,随着高科技侦查手段的运用与侦查模式的转变,普通公民成为抽象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基于公众匿名权理论与侦查权外溢效应防范理论,我国应当采取规制侦查行为的启动、运作与侦查成果之利用等方法,保障抽象犯罪嫌疑人的正当利益。

  • 标签: 抽象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 撒网侦查 高科技侦查
  • 简介:地域性犯罪群体,是由流动人口构成,成员之间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在异地进行某些特定违法犯罪活动,对原籍流出打工人口有一定影响力的犯罪团伙的总称.地域性犯罪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主文化对群体成员的控制力量不足.亚文化不是地域性犯罪群体产生的最初原因,此类群体的原始开端应当是单独的犯罪个体的产生.但是在原籍共同的生活状况、对贫富差距相同的仇视心理、对于较高生活水平的向往等亚文化现象,促使了由个体向群体的发展.亚文化对地域性犯罪群体形成的促进,对中国当前的犯罪原因研究有重大启示作用.

  • 标签: 地域性 犯罪群体 亚文化
  • 简介:<正>一"有组织犯罪"作为一个大众性专有名词,国际上用英文OrganizedCrime统一表达——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仅在各国学术界和各国官方文件中无公认的定义,而且即使在一国内部的理论界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官方文件中,也不存在统一的定义。以中国为例,自1994年至2004年,仅专门研究有组织犯罪概念的论文就有八十多篇,每一篇论文对有组织犯罪的表述都有所不同。

  • 标签: 反有组织犯罪 发展形态 犯罪集团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再思考 黑社会犯罪
  • 简介:由于对犯罪概念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导致了犯罪概念的纷繁复杂。形式的犯罪概念过于关注刑法的技术性特征,而忽略了其实质性内涵——正义;实质的犯罪概念则没有涉及量的规定,不具有区分罪与非罪的功能,且容易导致当权者的滥用;混合的犯罪概念存在着逻辑缺陷,并且违背了形式合理性处于优位的价值冲突准则。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上来考察犯罪概念,犯罪是"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 标签: 形式犯罪概念 实质犯罪概念 混合犯罪概念 二元犯罪概念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依法阻却相关主体获取记录,而非阻却其"被使用"。法律评价是犯罪记录的必要组成部分,但真正阻碍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的并非法律评价本身,而是由于不同主体获得记录并使用,继而产生相应效果造成的。犯罪记录不应该被消灭。我们必须对"记录"和"封存"这两个核心概念及功能有清醒而统一的认识,否则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产生误解,遑论对其完善。

  • 标签: 未成年人 记录 封存 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