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形势判断1.11979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连续6年高速全面增长.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1%,粮、棉、油、肉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9.7%、17.1%和10.8%,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解决,长期需要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已经可以自给或自给有余."六五"期间,我国基本上结束了以温饱为目标的发展阶段,开始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发展阶段.1.2粮食生产在1984年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后,1985年开始大幅度下降,1985年粮食产量从8146亿斤下降到7582亿斤,总量减少564亿斤,减产幅度为6.9%.经过三年的努力,粮食产量虽有回升,但还未恢复到1984年水平.而同期消费水平却持续增长,

  • 标签: 粮食产量 粮食生产 消费水平 增长速度 发展阶段 持续增长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已逐渐占主导地位,各涉棉主体已经具备了承担改革风险和成本的能力;最近几年国内棉花市场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改革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棉花流通改革理论探讨已涉及实质性内容的改革;90年代以来,国家已建立了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如棉花储备制度、市场风险调节基金等。这些都为棉花流通改革创造了条件。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内棉花市场将同国际棉花市场逐步接轨。而近几年,国际棉花市场棉花价格要低于国内棉花价格。随着棉花价格放开,国内外市场价格将趋于一致,我们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有效地调节棉花进出口,使国内棉花供求处于较为宽松的态势,为制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 标签: 中国 棉花流通 体制改革 政策取向
  • 简介:国内贸易部总经济师丁俊发日前指出,今年粮食流通将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方向概括起来就是“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政企分开。粮食企业将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加市场竞争。国家和地方的储备粮,委托基层粮站收购,付给收购费用。政府将主要负责粮食的供需平衡、政策制定、粮价管理和市场调控。二是储备与经营分开。储备费用由政府负责,经营部分自负盈亏,继续推进两线运行。三是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开。储备分为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国家储备由国家粮食储备局管理,实行垂直领导,人财物统一。继续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地要切实抓好本地区的粮食生产、供应和储备。中央的责任是负责粮食总量平衡、进出口调

  • 标签: 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供需平衡 国家储备 价格形成机制 粮食生产 国家粮食储备
  • 简介:粮食流通改革作为“九五”期间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也相应地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收购资金封闭运行;顺价销售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从根本上触及到了粮食流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但由于客观上众多相关问题的异常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政策偏好减轻财政负担的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改革过程也因此而显得更加复杂,难度也大大增加,从而未能全部实现预期目标。

  • 标签: WTO 中国 粮食流通体制 体制改革
  • 简介:本刊讯阚务院总碑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闫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流通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流通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 标签: 流通体制改革 国务院 流通产业发展 会议讨论 温家宝
  • 简介:由于粮食具有战略性、社会性和国家经济安全等诸多非经济功能,使得决策者在使用行政管理制时,往往具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即使是明显的不正确甚至是制度的倒退,反对者也难以找出比粮食的战略性、社会性和国家经济安全更重要的理由,从而粮食流通改革在利用市场机制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 标签: 粮食流通 流通体制 市场化 改革 粮食经济 中国
  • 简介: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吴晓华提出,深化粮食流通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些年来,粮食流通改革进程度反复复,改革目标模式尚未确立,粮食多了就放,少了就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现在看来,确立粮食流通改革总体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1.有利于调动粮食生产者的增产积极性,不使种粮人吃亏;2.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3.有利于粮食生产者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交易谈判能力;4.有效利用粮食财政补贴,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家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减少粮食消费中的浪费;6.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

  • 标签: 体制改革 粮食流通 目标模式 国有粮食企业 中央与地方 粮食流通体制
  • 简介:一、农产品流通的变革与现状一般认为以1984年为界,农业经济运行表现出协调与徘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农业经济运行的良好状况,主要是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形式,以及对统购派购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的突发性改革,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获得全面调整增长。随之而来的1985年将粮棉油猪等主要农产品由统购统销政策改革为合同定购,是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方向是正确

  • 标签: 农产品流通体制 农产品价格 合同定购 流通体制改革 经济运行 批发市场
  • 简介:1998年开始实施的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改革,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粮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 标签: 粮食流通体制 体制改革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深化粮食流通改革是粮食企业激发活力,适应竞争,扭亏为盈,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粮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情况的复杂性,困难的多样性,工作的艰巨性,深化改革确实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仍然是员工认识上的障碍,表现为:1.畏难情绪:认为思想观念难转变、企业资产难清核、改革形式难选择、多余人员难分流、债务复杂难处理。提及改革,似乎寸步难行,难乎其难。对不改革亏损包袱会更重、企业运行会更难缺乏认识。2.惧怕心理:面对企业要深化改革,干部怕失官。失位;职工怕失岗、失利;主管部门怕失控、失权。对如果不深化改革,大家都会坐失良机,影响发展缺乏认识。3.等待观望:看看人家怎么改,左顾右盼

  • 标签: 体制改革 粮食流通 深化改革 制约因素 粮食企业 企业制度
  • 简介:一、前段粮改工作回顾首先,1998年粮改以来,我省始终抓住贯彻落实“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三项政策不放松,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保证到位。在敞开收购方面:通过强调收购纪律,印发《粮食收购安民告示人全省做到了不拒收、不限收。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坚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财政部]1筹措粮食风险基金653亿元,及时将粮食超储库存补贴拨补到收储企业;在顺价销售方面,制定了顺价销售的原则和作价办法,严格要求收储企业不得降价亏本销粮,有效地遏制了市场粮价不断下滑的势头,市场销价早税由年初每百斤5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回升到年底的60元左右;在封闭运行方面,撤消了以县粮食局统货统还的结算中心,收

  • 标签: 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企业 改革的进展 粮食收储企业 顺价销售 亏损挂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