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世界上最有知名度的大奖.诺贝尔也向来拥有不同凡响的关注度。自1901年诞生以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获奖基本上囊括了20世纪所有的科学重大发现和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全球的科学家、官员、学者以及有关专业人士无不高度瞩目.无数有意角逐这项大奖的人们更是孜孜以求,为获得这项殊荣而不倦努力。2007年度诺贝尔已尘埃落定.让我们掀开帷幕的一角.一窥它的真实面貌吧。

  • 标签: 诺贝尔奖 梦想 专业人士 尘埃落定 科学家 关注度
  • 简介:孟凡茂在《科技导报》1999年第4期发表了《诺贝尔拒绝口号》一文。文章指出:一些中科院院士提出"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是时候了"是一种情绪化的口号,诺贝尔不是靠一时的冲击就可取得的。因为科学发现除了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水平、文化传统等)和科学家的才智之外,还有机遇的因素高呼口号可以壮声威,但科学研究需要理性思维,诺贝尔更是拒绝口号。孟凡茂指出,说现在冲击诺贝尔正是其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观点。事实上我们的

  • 标签: 诺贝尔奖 基础科学研究 口号 社会因素 科学发现 文化传统
  • 简介:小小蚊子竟先后使四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这个“故事”经典得似乎和牛顿被掉下来的苹果砸了一样,而据编辑的认真调查:世界范围内,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还找不到一个在一生中从未被蚊子咬过的。

  • 标签: 诺贝尔奖 疟疾流行 疟原虫 科学家 罗马帝国 世界范围
  • 简介:莫言自小对书就很痴迷,书籍成为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年少莫言最好的伙伴。莫言直到现在还记得一个很鲜活的例子。他说,“我们家实际上都爱看书,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真是像一颗黄豆一样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利用这点机会,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获得者 轶事 故事 神话
  • 简介:据新浪科技讯两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而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以下是瑞典科学院决定向这两位美国科学家颁发医学的文告内容节选:

  • 标签: 美国 科学家 瑞典科学院 诺贝尔医学奖 人类 嗅觉
  • 简介:“西学中”是西医学习中医的简称,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事临床或者科研的西医药教育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开展脱产或者不脱产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培训学习。我国首获科学类诺贝尔的屠呦呦,她的“秘密武器”就是“西学中”。“西学中”工作在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医和西医因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差异产生争鸣争议甚至互相否定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二又因面对共同的病患敌手能够相互借鉴、启发从而得以共同发展提高。

  • 标签: 诺贝尔奖 武器 中医药理论 专业技术人员 医疗卫生行业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随着20世纪激光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发展,激光技术对信息处理和计算、医学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诺贝尔获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激光技术的发展,并提出将诺贝尔的研究成果与经历与课程教学融合,对培养激光领域的高素质、高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影响。

  • 标签: 激光 诺贝尔奖
  • 简介:核心提示:格登之所以能从“倒数第一”起步,到最终获得诺贝尔,除了与其自身的努力坚持分不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将其“抛弃”,仍旧为其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空间。

  • 标签: 诺贝尔奖 “差生” 理想
  • 简介: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由3名美国科学家获得,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获得也是2名美国科学家。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文学领域,美国人在诺贝尔领域一直身手不凡。

  • 标签: 诺贝尔奖 美国 科学研究 投资
  • 简介: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旧趋严重,斑疹、伤寒霍乱、疟疾、鼠疫、黑死病、登格热等传播蔓延、扩散,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缪勒经过4年多的苦苦探索,终于发现一种名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即滴滴涕,英文名为DDT)的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而对大多数生物无害。

  • 标签: 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 滴滴涕 诺贝尔奖 杀虫效力 杀虫剂
  • 简介:据日前《新京报》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何柞庥感觉“非常之遗憾”,因为“在夸克粒子理论领域里,我们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另外,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也与两名以色列科学家分享2004年诺贝尔化学

  • 标签: 诺贝尔奖 美国 科研环境 法律制度 科学精神
  • 简介:诺贝尔化学:“看清”分子机制诺解析瑞士生物物理学家雅克·迪波什、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家约阿基姆·弗兰克及苏格兰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理查德·亨德森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理由是:研发了冷冻电镜,简化了生物细胞的成像过程,提高了成像质量。

  • 标签: 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学家 素材 物理学家 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