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历经60余年的发展,其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客观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对象改造向主体性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改造模式和主体性教育模式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辨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对象改造向主体性教育转变的理论缘由,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对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新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 对象性改造 主体性教育 模式转变
  • 简介: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交往困境、人生困境和学业困境,为落实"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确保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应该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化为"硬性支持"和"软性支持",构建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系统,确保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 标签: 以人为本 高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 简介:“政治认同”是相对于“政治不认同”的概念,涉及“包含”和“排斥”两个方面,包括“归属性”和“赞同性”认同两个层面。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傅鹰、叶笃正、黄昆、葛庭燧、赵忠尧、程开甲、朱光亚、谢希德、梁思礼、吴文俊、李薰、师昌绪、吴冠中和吴良镛等为代表的约2290位海外留学生放弃西方国家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服务,对中华民族、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高度的认同感,形成了“接续重构式”政治认同模式

  • 标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政治认同 留学生群体 归国 海外留学生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丰富而科学的学习观。从历史缘由看,每次追问都无一例外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应用有关。从追问实质看,各种不同形式的追问实质上都反映了追问者所坚持的科学学习观。从价值诉求看,各种不同的追问都表达了追问者坚决纠正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寻求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共同理论诉求,从而明确表达了追问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科学学习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科学学习观
  • 简介:江泽民同志5月31日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一论述精辟,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说一点体会。

  • 标签: 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旗帜 讲话 与时俱进 坚持
  • 简介:批判思维是邓小平一生重要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批判思维的前提和依据。邓小平运用批判思维,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和弊端,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批判思维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我们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我们开拓创新的勇气。

  • 标签: 邓小平 批判 思维 特质 实践 价值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一活动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的社会发展未来的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的工人阶级的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的正确反映的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中的跨越相完善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的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但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识形态作纯认识论化和纯理论化的理解,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本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理解。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是在人的需要、意识、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只有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文艺则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这一特征。

  • 标签: 意识形态 认识与实践 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 社会主义文艺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于形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与感性、经验、个体、具体、受时间限定等意义内在相关,或含有“有生命的”“历史的”“单独的”及“肉体的”之意义。主要指一种受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受施蒂纳的影响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曾突出强调个体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个体性所具有的现实的有限性,强调阶级甚至仍然坚持“类”的现实意义,在个体性与普遍,经验与本质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而绝没有导向仅仅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初被中国学者大力弘扬的个体性之中寻求现实。另外,虽不是强调的重点,但自然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的重要内涵,而实践活动的创造才是整合、提升实存与本质之统一的最重要的“现实”含义之所在。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现实性 个体性 自然性 创造性
  • 简介:矛盾的同一,亦即矛盾的统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其二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的全部意义。”

  • 标签: 矛盾 互相转化 条件 联系 统一性 含义
  • 简介:<正>迄今为止,关于现代的三次论争都直接同法兰克福学派有关。但国内目前对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批判思想的探讨并不充分,即使有所研究,也只是注重于对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探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其现代批判思想的丰富。本文将试图从合理性与合法两个方面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批判思想。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批判 合法性 阿多诺 哈贝马斯 工具合理性
  • 简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和组织保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从党的基层组织抓起。

  • 标签: 学习型党组织 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 设问 关子 党的基层组织
  • 简介: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重建 单向度 文化生态
  • 简介:<正>人的自然性问题,对人文科学来说,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在当代的某些人文科学理论中,有意无意地,或是回避这个问题,或是淡化这个问题。这样的回避或淡化,从感觉上说,似乎很能满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自尊心;从理论上说,似乎也很符合现代理性的要求。但实际上,这样的回避或淡化,在人类的存在或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众多的人类个体的健全发展

  • 标签: 人的自然性 感性活动 自然存在物 哲学手稿 对象性 万物之灵
  • 简介:论文就鲁迅思想、艺术的现实的可能进行探讨。对新时期以来围绕鲁迅的争论作综合评论。从现实和历史的比较对照中,对于鲁迅关于文艺的现代化、民族化、人的主体性、科学主义、现代和自由主义等方面的论述作了梳理和阐释。

  • 标签: 现实可能性 人的主体性 科学主义 现代性 自由主义
  • 简介:超越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质,也是哲学存在的理由。马克思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维度,才使得其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二重生存境遇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思想建树的“问题域”。而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既是一种现实的、革命的运动,又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层面的形而上关怀,因而是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确切表达。人的超越维度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现实的恒久力量。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超越性 人的二重性 实践
  • 简介:批判是批判思维最本质和最重要的特征,邓小平的思维具有典型的批判,是典型的批判思维,是强意识和建设的批判思维。本文通过研究邓小平批判思维的批判,通过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批判特征的探讨,揭示邓小平思维的批判本质,进一步领略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真正内涵。

  • 标签: 邓小平 思维 批判性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的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肩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党的先进,既表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政治目标的先进,也表现在文化建设上的先进。所以,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有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文化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国工人阶级 党的指导思想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的批判分析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