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东亚和平是这个地区所有人憧憬和追求的最大目标。日美同盟升级,日本国会通过安保相关法案,东亚地区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变数。此外,美国推行"重返亚洲"战略以来,南海问题也备受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中日韩合作对维护东亚和平稳定尤为重要。

  • 标签: 日美同盟 南海问题 日本国会 力量对比 国际格局 中韩
  • 简介: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创建'中国周边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日益遭遇人们的质疑,从现实层面来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有效解决现实国际问题。创建'中国周边学'不仅要明确其概念内涵和理论范式,而且要形成解决周边外交问题、管控周边外交危机的有效机制。

  • 标签: 华夷国际秩序 周边外交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 简介: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公共外交具有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四个趋势.我国公共外交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国公共外交.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科学论证 组织协调 社会实践 全球化
  • 简介:在中国加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的双重背景下,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逐渐转向以中关两国为核心的“双向制衡”战略并获越共十一大的通过。但此后主张联美制华的强硬派并没有停止主张“双向制衡”的温和派的争论。为此,越南新领导层实施了《中国工程》来研判中国崛起对越南的影响以统一内部思想。该工程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未来东亚极可能是中美G2格局,中国为确保复兴大局将力避对越使用武力,因而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使中美相互制约,同时在中国崛起前争取南海争端实现阶段性突破是越南的最佳选择。2014年的中越关系波折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越南造成的,但斗争的结果是越南重回“双向制衡”路线。

  • 标签: 中越关系 双向制衡 中国工程 981事件 反华骚乱
  • 简介: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因素包括边境冲突、中巴关系、水资源争端和国际地位竞争等;非结构性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签证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战略差异等。这两类问题都呈分化、泛化趋势,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在变动之中。中印两国应当稳定结构性因素,推动两国在非结构性因素领域的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空间,以软化、弱化、淡化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障碍,在中印间塑造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 标签: 边境争端 贸易不平衡 西藏跨境水资源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往来联系的交通要道。本文探讨了丝路交通在中东的发展,研究讨论了中国发明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等传入中东的意义,揭示了丝路对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谐共进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中东造纸术 伊利汗国
  • 简介:公共外交首先是外交,也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对外行为,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对象、方法、渠道,有可以评估的手段和标准,要理所当然充分体现国家在公共外交中的主导力和领导力.同时,公共外交以公众为对象,是对象广泛的外交形式,因此也具有自身特殊规律,必须革新观念,改革方法.

  • 标签: “外交” 公共外交 国家利益 对外行为 特殊规律 革新观念
  • 简介: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的制度和过程。外交学研究的三个思想流派对城市外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城市外交实践中呈现出四个特点:与国家总体外交关系的多样统一,能够基本实现传统外交的功能,存在双边、多边和多形的多种形式,且富有开拓性。

  • 标签: 外交学 城市 实践特点 争辩 地方政府 国际政治
  • 简介:在当今信息时代,政治不再局限于军事经济层面,也赢得人心的“故事”有关.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网络 信息时代 经济层面 大众传媒
  • 简介:2016年10月16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西北周边局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挑战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1楼会议室召开。

  • 标签: 丝绸之路 经济带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局势 北周
  • 简介:2015年,南海局势出现了两个于我不利的重要新变化。一是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受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决定,并择期于2016年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二是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对南海问题的关注骤然上升,并首次派遣军舰驶入我南海在建岛礁12海里内。我国的南海维权面临诸多外交、安全及国际法挑战,需要认真对待仔细权衡,特别是需要将南海维权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框架下审慎处置,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目标。

  • 标签: 南海 海权权益 美国 中美关系
  • 简介: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是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探讨全球化进程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教育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作用;(2)我国教育如何通过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及探讨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标签: 全球化 教育体系 国际化 创新精神 办学程度 教育体制
  • 简介:公共外交具有普适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重本质属性.美国的公共外交理论实践集中上述三性于一性,即美国性.美国性体现在道、理、法、术四个层面,这既有中国可学习的方面,也有不可效法的部分.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公共外交如何把国家意志和国际社会意志结合在一起,实现普适性,从而提出一整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

  • 标签: 公共外交 美国 中国 理论与实践 核心价值观 社会意志
  • 简介:孔子学院是中国公共外交最醒目的一张名片,不仅通过汉语教学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而且在鼓励世界求解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中国模式的文化基石,达到理解乃至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及中国制度的目标.成立短短十年来,孔子学院成功传播了传统中国形象,在接下来的“两个一百年”,将重点塑造现代中国、全球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主题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向殊途同归方向转化.

  • 标签: 公共外交 孔子学院 文化内涵 中国形象 中国梦 汉语教学
  • 简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外交就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外交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坚持官民互补、润物无声,坚持统筹协调、立体化推进,坚持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成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主要特点.

  • 标签: 民间外交工作 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各阶层
  • 简介: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强调合作的内在机理。

  • 标签: 中国外交 历程特点 外交历程
  • 简介:作为“走出去”最早的行业之一,能源对外合作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对外合作的历程。当前全球能源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我国能源对外合作也更加成熟,从策略、方式、区域、项目、深度和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但仍需提高市场预见能力、注重战略新兴产业的内涵式发展、提升话语权、加强议程设置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

  • 标签: 合作形势 对外合作 形势特点
  • 简介:近年来,亚太区域一体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双边FTA不断增加的同时,多边和跨区域的"超级FTA"初现端倪并加速发展,TPP和RCEP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大大加快了FTA建设的步伐,FTA伙伴地缘范围日益拓展,FTA涉及的领域和议题不断扩大,FTA战略框架初步绘就,国内自贸区试点也为参与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应着力提升FTA层级,实现FTA网络的查漏补缺和市场开放水平的高低兼容;着眼长远,使FTA建设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拓展和深化相适应;未雨绸缪,提早研判TPP的潜在扩容,努力实现之相向而行;夯实基础,着力强化周边国家和南南伙伴间的FTA建设。

  • 标签: TPP RCEP FTA战略 周边外交
  • 简介:德鲁兹派是叙利亚除阿拉维派之外最重要的伊斯兰少数教派之一,今主要分布于大马士革东南部的苏伟达省.近现代以来的历史经验造就了德鲁兹派对复兴党推行的世俗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强烈认同.阿萨德家族执政以来,德鲁兹派精英在叙利亚政治体制中得到充分整合,同时教派人口结构、德鲁兹社群间的跨国联系以及移民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山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现实利益、教派生存环境、集体认同等诸多考量决定了德鲁兹派总体保持中立立场.2013~2014年,以“伊斯兰国”、“努斯拉阵线”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在叙利亚迅速崛起,对叙德鲁兹派的生存产生了重大威胁,迫使后者在继续艰难维持中立的同时转向自卫性军事防御立场.

  • 标签: 德鲁兹派 叙利亚 叙利亚内战 伊斯兰极端主义
  • 简介:韩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实施对“韩流”在中国的兴起及风行创遣了友好的政治氛围、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的主要特色在于:以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为依托,以韩国语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主导。“韩流”不仅为韩国带来了为数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还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改变了中国大众对韩国的印象,对加强中韩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韩流” 文化外交 韩国语 对外文化交流 间接经济效益 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