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多由头部创伤后数周(≥3周)引起或由积液转化而来。其传统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和钻孔引流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仅为3%~18%,而钻孔引流治疗的复发率也高达33%。最近基于病理学分析研究提出的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笔者现对cSDH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中动脉 介入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实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1 856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肾周血肿,分为两组,其中发生肾周血肿患者19例,未发生肾周血肿1 837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多次尿培养结果阳性为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术侧、术侧术前积水程度、术侧结石大小、是否为多发肾结石、手术时间。对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856例患者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周血肿者19例,其中8例自行吸收缓解,9例行穿刺引流,2例再次行血肿清除术。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χ2=23.922,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χ2=4.865、0.027)、术侧结石大(t=5.471,P<0.01)及手术时间长(t=3.092,P<0.01)与术后肾周血肿的形成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比值比(OR)=4.705,95%CI:1.725~12.833,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OR=4.951,95%CI:1.781~13.767,P<0.01)、术侧结石较大(OR=3.931,95%CI:1.504~10.268,P<0.01)及手术时间长(OR=1.111,95%CI:1.053~1.173,P<0.01)为输尿管软镜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预防输尿管软镜术后血肿的形成,术前应注意控制尿路感染,对于术前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可考虑提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者经皮肾穿刺造瘘以缓解肾盂内压力;术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石率,应特别注意肾盂内灌注压力,及时终止手术,必要时可分期碎石;术后积极抗感染,保证引流通畅,加强监护。

  • 标签: 肾周血肿 输尿管软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术麻醉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孕妇1 143例。决定中转剖宫产后硬膜外腔给予1%利多卡因3 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5 min后给予1%罗哌卡因7 ml,罗哌卡因使用后超过20 min未起效者为硬膜外麻醉失败,改用全身麻醉补救。收集产妇体重、身高、产次、ASA分级、硬膜外镇痛开始时宫口扩张情况、VAS疼痛评分、麻醉医师资历、实施椎管内阻滞技术细节、椎管内分娩镇痛持续时间、暴发疼痛时需要通过硬膜外导管单次追加药物的次数以及新生儿体重等;采用Logistic回归对硬膜外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era under curve, AUC)图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结果经阴道分娩失败后中转剖宫产243例,中转率为21.3%,硬膜外麻醉失败共计81(33.3%)例,暴发疼痛次数及硬膜外分娩镇痛持续时间>6 h对硬膜外麻醉效果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持续时间>6 h方面,其比值比(odds ratio, OR)为0.536。当前模型的预测结果,其ROC AUC为0.789,与AUC为0.5的随机模型相比,当前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随机模型(P<0.05)。结论导致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失败与镇痛持续时间和镇痛效果不佳产妇主动增加药物剂量有关,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分娩镇痛 连续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系统化宣教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宜且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40例,年龄20~35岁,孕周37~41+6周,单胎头位,胎儿未见异常,依据在妊娠期是否接受过系统化硬膜外分娩镇痛知识宣教,分为宣教组和对照组(n=120)。在宫缩规律、宫颈口直径≥2 cm时,开始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穿刺术开始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孕产妇的焦虑程度。记录镇痛前沟通时间、摆放体位时间和产妇及其家属对分娩镇痛满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宣教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降低,镇痛前沟通时间、摆放体位时间缩短,产妇及家属对分娩镇痛满意率升高(P<0.05)。结论系统化宣教有助于缓解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的焦虑情绪,提高镇痛实施效率,改善其分娩体验。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病人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10及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诸暨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分娩的产妇11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处理;观察组55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活跃期时间(231.76±82.08)min、第二产程时间(63.94±22.56)min、总产程时间(309.42±120.15)min,均短于对照组[(275.62±85.31)min、(91.05±26.27)min、(380.84±121.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8、5.806、3.098,P=0.007、0.001、0.003);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满意度为100.00%(55/55),高于对照组的83.64%(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2,P=0.002);观察组阴道出血量(241.62±30.54)mL、镇痛显效时间(62.80±11.96)s,均优于对照组[(270.55±40.83)mL、(135.18±20.7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8、22.429,P=0.001、0.001);观察组顺产率为87.27%(48/55),高于对照组的70.91%(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3,P=0.035);观察组新生儿窘迫发生率为1.82%(1/55)、窒息发生率为3.64%(2/55),均低于对照组的12.73%(7/55)、16.36%(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4.950,P=0.028、0.026)。结论在分娩镇痛中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可缩短产程且镇痛效果满意,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

  • 标签: 麻醉和镇痛 麻醉,硬膜外 分娩 分娩过程 自然分娩 妊娠结局 婴儿,新生 窒息,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影响孕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广硬膜外分娩镇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225名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硬膜外分娩镇痛信息来源及医务人员和亲朋好友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建议调查表、硬膜外分娩镇痛信念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结果214名产妇中,在分娩前106名孕妇有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49.53%)。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次、是否使用过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分娩镇痛信念为孕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今后应加强医护人员对孕妇有关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提高孕妇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信念,以便进一步推广硬膜外分娩镇痛。

  • 标签: 孕产妇 硬膜外分娩镇痛 健康信念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半固体食物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能量补充的效果。方法选择头胎无妊娠合并症、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90例,孕38~41周,年龄20~35岁,BMI 19~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清亮无渣运动饮料组(A组)、小米粥组(B组)和半固体食物组(C组)。分别于入院后空腹饮用300 ml清水后、分娩镇痛前和分娩镇痛1 h空腹给予不同类型食物后,采用超声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排空时间。分娩镇痛后期按需饮用不同类型食物至第三产程结束即刻。第三产程结束即刻采用VAS评价产妇饥饿、口渴和疲劳程度。记录产程时间、饮食总量、单位时间供能、产钳助产情况、镇痛泵按压次数、产程中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产后出血量。结果与分娩镇痛前比较,分娩镇痛后3组胃排空时间延长(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分娩镇痛后胃排空时间延长,饥饿和疲劳程度评分降低,饮食总量降低,单位时间供能增加,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分娩镇痛后胃排空时间缩短,疲劳程度评分降低,单位时间供能增加,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3组口渴程度评分、产程时间、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运动饮料和小米粥相比,半固体食物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能量补充的效果更佳。

  • 标签: 分娩镇痛 镇痛,硬膜外 能量摄取 半固体食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热射病致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影像学变化及脑组织病理特点。方法于2019年10月,回顾性分析1例热射病致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及脑活检组织病理。结果患者40岁男性,高温环境作业时出现高热、头晕、意识不清。脑电图见弥漫性慢波活动。影像学早期未见明显异常,数天后逐渐出现丘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2月余后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大脑皮层下大面积异常信号,并累及白质。脑活检组织病理见皮层神经元丢失、白质呈疏松样、明显脱髓鞘改变,蛛网膜下腔、脑膜、皮白质均未见到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对热射病致脑组织时相性损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热射病脑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髓鞘脱失。

  • 标签: 中暑 高温,诱发 病理学 迟发性脑病 急性发热性脑病 影像学
  • 简介:摘要7岁1月龄患儿因“发现肝功能异常4年”就诊。体格检查发现肝脾肿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基因检测提示LIPA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860G>A(p.G287E)和c.796G>T(p.G266*),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进一步完善溶酶体酸性脂肪酶活性测定提示明显降低,诊断为LIPA基因突变导致的发型胆固醇酯贮积病。患儿以护肝降酶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随访无肝衰竭的表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窍化瘀汤治疗头外伤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头外伤颅内血肿患者(观察组)和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1例头外伤颅内血肿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保守疗法干预,观察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通窍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93/96),高于对照组的86.81%(79/91),P<0.05。用药1、2个疗程后,观察组血肿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化瘀汤联合西医保守治疗用于头外伤颅内血肿患者有助于血肿的吸收,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

  • 标签: 头外伤 颅内血肿 通窍化瘀汤
  •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虽然影像学表现为血肿,但该病本质上属于脑膜血管疾病,可选择血管内治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内微创治疗技术,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进行综述,重点总结应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虽然影像学表现为血肿,但该病本质上属于脑膜血管疾病,可选择血管内治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内微创治疗技术,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进行综述,重点总结应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致肾周血肿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输尿管镜碎石术致肾周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经抗感染、抗休克及止血治疗后治愈。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致肾周血肿是少见但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注意灌注压力及灌流量,术后出现血压低、心率快、急腹症应警惕肾破裂、肾周血肿形成。

  • 标签: 输尿管镜检查 碎石术 血肿
  • 简介:摘要1例69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脑梗死行头部血管造影术。术前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普罗胺-370时发生右手注射部位造影剂外渗,造成严重皮下血肿、组织坏死和感染,外渗创面最大至6.0 cm×7.0 cm。给予50%硫酸镁+地塞米松冷局部湿敷,每日清创换药,外敷水凝胶、亲水纤维银、水胶体敷料等治疗,外渗后第14天创面坏死组织逐渐脱落,伤口开始愈合;外渗后第35天创面完全愈合。

  • 标签: 造影剂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血肿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TBI)患者颅内血肿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0例)和江苏大学附属金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7例)收治的97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筛选患者颅内血肿体积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验证血肿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TBI患者的颅内血肿体积有关(均P<0.05)。不同年龄、致伤机制、意识状态(是否昏迷)、血压、血浆血红蛋白水平、血三酰甘油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颅内血肿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与颅内血肿的体积呈负线性相关(r=-0.4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颅内血肿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t=-3.40,P<0.001)。结论入院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的急性TBI患者具有更小的颅内血肿体积。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出血 血肿体积 危险因素 血浆纤维蛋白
  • 作者: 朱锡德 衡雪源 张建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300052(现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6000)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6000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30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小儿创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例创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16岁,平均(8.45±5.27)岁。在局部麻醉下行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14例(穿刺引流组),在全身麻醉下行小切口内镜下血肿清除术8例(内镜手术组)。对患儿的血肿量进展、临床症状、意识状态、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早期预后进行评价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2例患儿伤后12 h内通过复查,均显示在首次CT检查所示小的脑挫裂伤基础上有脑内血肿形成,其中5例血肿形成后进一步增大。有3例患儿前2次CT检查未显示明显的脑内血肿,后症状加重第3次CT检查才显示血肿形成。术前GCS较入院时降低者14例,其中2例出现脑疝。出现癫痫发作7例,其中血肿位于颞叶5例,额叶1例,基底节区1例。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点为伤后(7.13±3.04)h,早于穿刺引流组(18.43±6.19)h;内镜手术组术后复查CT次数为(1.75±0.46)次,少于穿刺引流组的(3.14±0.66)次,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22例患儿行微创手术后复查CT均证实血肿清除满意,占位效应解除。随访显示所有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出现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是小儿颅脑创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常见表现,颞叶血肿进展时更易伴发癫痫发作。部分患儿进展性脑内血肿出现在2次CT检查之后,故对儿童患者的观察需提高警惕。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快速简便,适用于血肿较为稳定者,但术后需多次复查CT证实引流效果;神经内镜手术更适用于血肿短时间内进展者,术中清除血肿确切,可减少术后复查CT次数。合理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可使小儿进展性脑内血肿取得更好恢复。

  • 标签: 脑损伤 脑内血肿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