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假设在投资者实践当中难以有效运用,存在很多资产定价模型所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一直是解释金融市场异象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从投资者情绪的角度去研究资产定价理论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构建了基于异质情绪的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加强投资者情绪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相结合,与非线性资产定价研究模式相结合,考虑政策、文化因素的资产定价研究模式。
简介: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偏好。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2012年间实施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情绪、利益输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选择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越低迷,公开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小,定向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大,上市公司更偏好定向增发融资;反之,则上市公司更偏好公开增发融资。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长得多,即投资者在大多数时间段处于情绪低迷状态的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向定向增发融资是基于大股东实现利益输送的理性选择。研究结论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效发挥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时间窗口分析模型,利用我国境内房地产上市公司在20个城市购置的205宗土地作为样本,设置前向与后向共八个事件窗口,定量考察土地市场价格信号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市场与股票市场是两个高度关联的市场,两个市场之间存在信号传递作用,短期内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地价信号在土地出让后能够在短期内影响股票收益率,形成对股票价格的短期冲击效应;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不对称性,地价信号对于股票收益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土地成交之后,股票市场对于土地竞拍以前的信息没有明显响应;土地市场所发现的价格信号是关联市场价格波动的信号源,改变竞价人的预期是市场稳定的关键。
简介:本文以我国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首先考察了管理者自信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管理者自信程度与企业会计稳健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刻画不同自信程度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差异,将管理者自信分为自信不足、适度自信与过度自信三个类型,发现自信不足与企业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适度自信管理者会提升企业会计稳健性,而过度自信管理者会降低企业会计稳健性;进一步检验发现,管理者自信程度与企业会计稳健性呈倒U形关系。其次检验了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的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发现引入融资融券制度后,与控制组样本相比,处理组样本企业提高了会计稳健性;在此基础上将管理者自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置于融资融券背景下,研究发现管理者自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负相关关系仅存在于非融资融券样本组。这些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公司外部治理效应,这对于证券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及其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简介:已有研究对分析师预测分歧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实证证据存在矛盾。本文将分析师预测分歧与投资者认知提升公司价值的投资者认知效应结合起来,发现分析师预测分歧通过调节投资者认知效应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信息不对称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中体现明显,并会受到较低信息不确定水平的制约;负向调节作用受到抑制的N时,分析师预测分歧对投资者认知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体现出来,这符合公司特有风险的作用机制;当投资者难以对企业未来做出准确预期的情况下,分析师预测分歧对认知效应的负向调节,可能导致投资者认知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变为负向,与Miller的异质信念效应相符。
简介: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分析师提供的增量信息是否充分的被普通投资者吸收和消化,现有的文献并未清晰的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建立实证分析模型,首先验证2008-2012年A股上市公司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百度搜索指数作为投资者关注的代理变量,将普通投资者关注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分析普通投资者关注对上述关系的影响,依据机构持股比例分组进行回归分析,以期观察在机构投资者不同时普通投资者对分析师报告利用的效果。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分析师能提高股价的信息含量,而普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会降低股价的信息含量,同时,其无法有效的解读分析师报告;在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样本组中,普通投资者对分析师报告股价同步性降低的效应要弱于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组。上述发现不仅丰富了公司信息环境方面的文献,更揭示了普通投资者的信息解读效应。
简介: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简介:基于中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文章从四个维度(机构持股集中度、投资期限、持股稳定性及机构的独立性)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通过联立方程控制内生性,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各类机构整体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其中,大机构投资者比小机构投资者发挥着更好的治理效应,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关系更强,独立机构投资者比非独立机构投资者发挥着更好的治理效应,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关系更强,长期机构投资者比短期机构投资者发挥着更好的治理效应,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关系更强。从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性对公司业绩的动态关系研究得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波动性越小公司业绩越好。这些结果说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长期、独立的大机构投资者已经积极地参与了公司治理,提高了公司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