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对比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与有氧运动减肥效果。方法:选取60名肥胖男性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组(30例)和有氧运动组(30例),给予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组运用快跑、功率车、爬楼梯、跑步机、爬坡等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80~90%Vo2max给予有氧运动组运用慢跑、跑步机、功率车、快走、爬楼梯等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60%Vo2max,对比两组研究人员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等情况。结果:从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数据分析得知,经试验后,两组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均有所下降,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其中高强度间歇运动组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下降程度明显优于有氧运动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和有氧运动相比有着更好地减脂效果,可以改善肥胖者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提高肥胖人群的柔韧和心血管适能水平,保证减脂者处于安全有效的减肥过程当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究LED红光照射与传统疗法对运动后的等速肌力相关指标、下肢大小腿的围度以及血乳酸浓度恢复情况的比较。方法:研究选择48名武汉体育学院网球专项男运动员为受试者,分为四组,分别为红光照射组、安静休息组、针灸组和走路牵拉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运动前后即刻及20分钟后等速肌力指标恢复情况,大小腿围度的变化,以及血乳酸的变化。结果运动后20分钟红光照射组伸肌的平均功率明显升高(P〈0.05),疲劳系数明显降低(P〈0.05);小腿围度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方面,红光组和针灸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红光照射足三里穴位对运动后肌肉力量的恢复效果比较显著;(2)红光照射对小腿围度的恢复效果影响不大;(3)红光照射与针灸都对血乳酸的恢复由较大影响。
简介:为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招募围绝经期女性志愿者8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40人;运动组依据太极拳运动处方进行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测试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Kupperman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体质各项指标。结果发现:运动干预后运动组Kupperman评分中潮热出汗、失眠、易激动、抑郁、疲乏、心悸显著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体重、腰围、皮褶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能有效减轻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以"非直即斜"为视角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变线特征、效果及其发展动态进行研究。认为:(1)非变线是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主要形式,变线是其辅助形式;变线和非变线在比赛制胜中发挥着几乎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变线的得分效果明显优于非变线。(2)逢直变斜和逢斜变斜是运动员的主要变线类型选择,在比赛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逢斜变直则发挥着战略上的牵制作用;三种变线类型间无明显得分效果差异。(3)以"非直即斜"为视角对变线形式进行分类能较为深入地揭示不同变线类型的作用和动态变化规律;各赛事中各类变线形式的运用情况和运用效果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变线调整以逢直变斜和逢斜变斜为主;进入新球阶段后,逢斜变斜类变线形式的得分效果有逐渐上升之势,逢直变斜的得分效果则表现出缓缓下降之势。以期为我国乒乓球队的科学训练和参赛提供参考。
简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替代了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办法,在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根据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而展开的,要求学生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自己有一定的锻炼能力,为终身展开运动奠定基础,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郑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2年秋开始在中小学学校试行,为了加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推广,郑州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决定从2003起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替代"体育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实验,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郑州市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考试的效果、成绩变化、存在不足、实施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结论和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推广和今后体育考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探讨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13~15岁100m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运动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提高100m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和运动成绩具有更为优越的效果。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s,间歇15s和30s)和长间歇HIT(运动15s,间歇60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O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rate)在PR低于AR(P〈0.05)。2)30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mean)、EMR以及△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PR低于AR(P〈0.05)。3)60s长间歇HIT时:ET、VO2mean、HR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