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张可久是元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其现存散曲中有许多富有地域性色彩的曲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里主要对其地域散曲中的纪实、寄寓、选择、象征等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散曲作品。

  • 标签: 张可久 地域性散曲 特征
  • 简介:喜剧死亡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的美学意象。作为与古典式悲剧相对的美学要素,喜剧死亡因其独特的"陌生化"效果而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复杂心理,留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本文通过对喜剧死亡意象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死亡喜剧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 标签: 喜剧性死亡意象 黑色幽默 情感 理性 情境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将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与格林兄弟的同名童话进行互文阅读,前者的意义会顿时浮出水面、豁然开朗。本文从意义生成、文本形式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特色。互文是小说的意义生成之渊。它解构了一系列文本“碎片”在源文本中的意义,同时又充分利用文本“碎片”的生产进行重构,生成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意义。“碎片”是小说的互文策略,俯拾皆是的互文“碎片”凸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体性。“极乐”——夹杂着痛感的快感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独特审美体验。

  • 标签: 小说 互文性 《白雪公主》 巴塞尔姆 意义生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日瓦戈医生》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倍受世界知名作家的推崇,时至今日已成为一部历久不衰的世界文学经典。小说的情史对峙、诗文互见的体裁革命,情节的偶然与由意象之群和象征之网构建的象喻体系,构成该作形式特质和诗学魅力。

  • 标签: 《日瓦戈医生》 情史对峙 偶然性 象征性 经典性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以及世界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自传依然是处于争议之中的文类,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自传的质疑乃至解构,涉及“美学的、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层面,主要表现为:从“诗性”角度对其修辞过度或不足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语言批判下“自传之死”的判决。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为自传辩护:自传的真实是“结构真实”;自传的人本主义本质不容抹杀;“谁在说话”至关重要;自传主体是多面自我。在此前提下探讨自传中的“意图”、“身份”和“叙述”及其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自传式生存”状态。

  • 标签: 自传 解构 结构性真实 主体 身份
  • 简介: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的音乐展开,追寻爵士乐的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的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 简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可称"并世双星"。如何比较他们的文学成就?"走出去"是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否可能?将汉语文学翻译成西方语言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我们应该如何认知和评价汉语文学的特点和价值?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 标签: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走出去 汉语 翻译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的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的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斯返乡之旅的环境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的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的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中的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的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的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的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的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斯的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的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正>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小说里出现的一个现象是:荒谬支配人的行动,主人公的感情和言行无定则可依循,因而往往同他们的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时期的作家爱用滑稽的形象来讽时喻世,常常使他们的“疯”主人公参与世界事务。唐利维(J.P.Donleavy,1926-)在他的《坏人,非凡的人》(ABadMan,ASingularMan)里,特里·萨

  • 标签: 美国社会 小说家 科学幻想小说 思想性 当代美国小说 六十年代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努鲁丁·法拉赫的小说多以索马里为背景,其"回归索马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连接》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的内忧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狱篇"引文,对比战乱中索马里人民道德信仰的丧失并探索其根源。"连接"不仅是文本之间的关联,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与祖国的不可分割。本文旨在通过《连接》与"地狱篇"间的互文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的相关,将但丁地狱之行与吉布勒赫的索马里之行联系起来,构成索马里与地狱之间的对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连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 标签: 法拉赫 《连接》 索马里 但丁 互文性
  • 简介:理论的经典化问题始终无法逃脱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而在不同经典理论合法化的个案中寻求其诞生的规则,看似是搁置争议的有效办法之一。诺斯罗普·弗莱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作为西方文论的经典著作,自1950年代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的热议和追捧,相关研究重心随着西方理论思想的变迁,几经沉浮。弗莱思想的经典化路径主要从走入经典和"去经典化"两方面语境中得以重现,同时能够展现其思想在西方的兴衰以及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此外,在理论爆炸过后的当今西方文论界,弗莱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其保持读者群延续和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维度下绽放经典的辩证法则。

  • 标签: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经典性 诺斯罗普·弗莱 人文主义
  • 简介:关于沈从文和湘西文化的关系,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沈从文整个的文学生命从此出发,并在此完成,两者如鬼神纠缠不可拆解。经由沈从文的文学可以纵横观察神秘诡谲的湘西文化,然后更能深一层返观被湘西文化浸润的沈从文文学。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文化 民族重造 两性表达
  • 简介:本文从超验主义的维度解读了的宗教思想.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启示下,霍桑通过暴露了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对立的灵魂,并进一步揭示了善恶相生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犯下罪恶就是救赎的开始,从而为正视清教主义的罪恶找到了勇气.

  • 标签: 超验主义 灵魂 二性对立 善恶相生 救赎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 标签: 交错性 “种族、性别和阶级” 美国非裔女性诗学